在群情及天子意動之下,又加上那時孫策正好攻破了廬江劉勛,吸收了袁術遺留下來的軍事遺產,聲威更盛。
無奈之下,曹操也只得派使者封孫策為討逆將軍,吳侯。要知道朝廷之前僅僅封了孫策為騎都尉,讓孫策襲爵烏程侯而已。
因為這件事,曹操開始對張纮重視起來。
曹操后來賞賜張纮金數百,美女若干,一座華美的府邸,并且這座府邸是與荀彧府邸相比鄰的,以此顯示對張纮的愛重,但張纮都一一婉拒了。
在那件事后,張纮整個人就變得很是低調,除了在朝會和官署時他會出現之外,平時就是個老宅男,讓曹操有一種有情無處使的感覺。
……
建安四年末,陳琳為袁紹寫就的一篇《為袁紹檄豫州文》傳到中原,震驚了整個許都。
曹操當時正苦于頭風,病發在床,因臥讀陳琳檄文,竟驚出一身冷汗,翕然而起,頭風頓愈。
陳琳之文采一時間為無數士人所敬仰。
但事后陳琳聽聞張纮在許都,以為張纮為曹操效力了,對左右驚道,“子綱在,曹公必有回檄。”
這件事傳到曹操耳中后,正為陳琳檄文所苦的他大喜,想讓張纮為其寫一封討袁檄文,張纮卻在以“才疏學淺,無從下筆”為由婉拒了曹操。
曹操無奈之下只得作罷。
張纮在許都將近一年,除了一開始經常宴飲之外,后面就在家中閉門不出。
直到建安五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的消息傳到許都,曹操知道張纮一直心向孫策,所以特地讓荀彧將孫策身死的消息告知張纮,想以此讓張纮死心,從而為其效忠。
并且曹操特地壓下孫翊請求朝廷讓他襲爵吳侯的請求,曹操甚至表露出要因喪伐伐吳。
在人人都認為江東即將大禍臨頭的關頭,一年來不輕易出門的,年近半百的張纮,他再一次主動的踏出了府門。
他再次上門拜訪各位朝廷公卿,聯絡在許都的故舊好友,終于在他的努力串連下,曹操召開了一次議會,議定是否要征討江東。
那次議會由曹操親自主持,其手下重臣都匯聚一堂。
建武將軍夏侯惇率先言道江東弊弱,又無賢才。今孫策已死,朝廷若出兵,可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收回江東,力勸曹操征討江東。
夏侯惇此言一出頓時就取得了議會上大部分人的支持,這個時候中原對江東一地的輕視是由來已久的。
張纮聽后,不復溫和姿態,當堂駁斥夏侯惇所言:“賓禮名賢,而張昭為之雄;交御豪俊,而周瑜為之杰。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雅達而聰哲。
又程普、黃蓋、韓當等入為孫翊腹心,出作孫翊股肱,江東蓋多士矣,何談無賢才?”
見夏侯惇辯不過張纮,隨后袁渙、國淵、涼茂等支持征討江東的素有文名的司空府屬官一一出列與張纮論辯。
張纮或引經據典,或詳述江東險要地勢一一詰抗,諸屬吏紛紛不能對之。
張纮名士之風姿在這場議會上一覽無余。
在議會上,曹操看著那個思維敏捷,文學淵博,口若懸河的張纮,不自覺的摸了摸腦袋,他感覺頭風又有發作的傾向了,
這就是所謂的“才疏學淺”嗎?
荀彧、荀攸、賈詡、劉曄等四人不贊成征伐江東,所以全程不言,郭嘉壓根就沒來參加,而程昱遷為振威將軍正在守衛鄄城。
曹操手下那些有能力與張纮對論的謀臣,處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并沒有發言,就這樣張纮在議會中竟久久處于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