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偏信權謀的效用的話,看看歷史上后期東吳的政局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團亂麻,血淋淋的那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至理名言。
但如果不用權謀來處理這事,孫翊一時間又沒有好的辦法。
因此他對這股浪潮表現得見若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想將這股浪潮冷卻一下,冷卻雖不是治本之法,但卻讓他有時間能找一位大才問計。
孫翊前世只是一個大學生,在今世他也只是對軍事謀略有天賦,對于政治謀略最多只算中人之資。
因為他雖然聰慧,但并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帝王道術教育,這是他目前的一個短板。
不過幸虧,目前有一位深諳帝王之道的大才,而且他也值得孫翊信任。
在孫翊回到吳縣的當夜,一輛馬車從吳侯府駛出,朝吳縣城中的驛館而去。
孫翊今晚要拜訪的,他所認為能解決他目前困惑的大才就是張纮。
張纮是跟隨著劉琬的使團一起到吳縣的,到了吳縣后,張纮并沒有住進往日他的府邸中。
在今日孫翊班師時,他也并未在城外迎接的臣子隊列之中。
他目前是劉協親自任命的會稽都尉,名義上還沒回歸到吳縣的政治體制當中。
現在天子使者劉琬尚在,張纮是個愛惜羽毛的人,他不會這么沒有分寸。
等劉琬走了,那自然沒那么多顧忌了。
只是張纮這樣一個愛惜羽毛的人,為了孫家,特別是為了孫翊,羽毛已經掉了不少了。
孫翊從小到大就表現的對武略有天賦,但這不是代表他文采不好,相反的孫翊文采一直不錯。
那封毗陵戰報就是孫翊親自寫的,雖說不上才華橫溢,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寫出來的。
但是這時代士人是以經學為本,張纮更是經學大家,身為他嫡傳弟子的孫翊自小就有光環在身。
可惜,在經學一道上,孫翊就是怎么教都教不會。
張纮授業近十年以來,他的五門經學,孫翊沒一門是算入門的,而張纮就孫翊這么一個弟子,眼看他的經學傳承就要斷了........
其實這也不能怪孫翊,主要是這時代的經學,晦澀難懂。
特別是張纮最擅長的《易》學,被儒門奉為儒門圣典,六經之首,更被一些名儒士人認為是帝王之學集大成者。
可是這門學問對孫翊來說,別說精通了,看懂都很困難。
偏偏張纮還總是能從其中發現為君之道,驚的小時候的孫翊一愣一愣的。
但讓孫翊真正敬愛這位恩師的原因是,張纮教會了小時候的他怎么做人。
小時候的孫翊因為孫堅橫死,從此性情大變,性峭急,喜怒快意皆寫于臉上,喜怒無常。
朱治曾經因為此事數次斥責孫翊,諭以道義,但小時候的孫翊還是我行我素,沒有半點改變。
孫策因為擔心孫翊這樣的性格會給他帶來大禍,因此特地讓張纮教導他。
張纮這位恩師并沒有因為孫翊的不治經學而對其過多苛責,也沒有因為他的頑劣不堪而放棄他,反而循循善誘,教導以善,規勸以道。
在張纮的教導下,孫翊的性格慢慢改變了。
在原本歷史上,孫權繼位后任命孫翊為丹陽郡守,丹陽郡可是山越最猖獗的一個郡之一,但自從孫翊到任后,山越絕跡,百姓安寧。
而且孫翊十分敬重士人,他到任后以禮羅致名士盛憲的部下媯覽,戴員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