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遇害那日,徐夫人勸誡過他不要外出,但孫翊認為長吏皆有要事在身,不宜失信讓他們久待,因此還是外出,并且親自送客,從而被害。
從這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孫翊事例可以看出,孫翊在張纮的教導下已經改變了性格,可是沒想到他最后還是被害死了。
原身孫翊十分敬重愛戴張纮的,師徒之間的感情很深。
張纮精通帝王之道,與孫翊感情深厚都是孫翊深夜來拜訪張纮的原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
在如今的淮泗集團中,張纮是為數不多的不贊成此刻北進淮南的人,張纮此番并沒有上書言明他的態度,不過他的態度孫翊很清楚的知道。
很多人以為魯肅的榻上論是江東孫氏的第一個戰略藍圖,但其實并不是,最早為孫氏提出“荊揚可一”的這個戰略構想的是張纮。
當初孫堅身死,孫策安葬完孫堅后就在江都居住,就在那時,孫策數次拜訪張纮咨詢世務。
張纮本來不想理孫策,但是孫策數次拜訪,執禮甚恭,就算被張纮拒絕多次孫策也不氣餒。
終于在一次拜訪中,孫策涕泗橫流,加上先前數次的拜訪令張纮感到孫策的心志很堅定,
因此張纮終于被孫策感動,他開始為孫策規劃了一個戰略藍圖。
這個戰略之中,張纮不僅為孫策規劃了要以江東為根基,還為孫策設定了攻伐江東的大致路線。
最后提出“荊揚可一,仇敵可報。據長江,奮威德,誅除群穢,匡扶漢室,功業侔于桓、文,豈徙外藩而已?”
這個戰略層層遞進,先江東后荊襄,最后全據長江窺伺中原。
張纮還表明若做到這一點,孫策的功業可以和齊桓公、晉文公一樣,到了那一步,又怎么會僅僅是朝廷外藩呢?
并且張纮根據實際還為孫策提出了第一步,“當與同好俱南濟也。”建議孫策應該在江淮之間揚名,收攬豪杰,再而南下。
從孫策后面的發展歷程來看,是緊緊按照張纮為他規劃好的路線一步步前進的。
孫策能在數年之間創下江東基業,除了他本身的才能之外,張纮的這個戰略更是起到了無比巨大的作用。
當時是公元192年,孫堅剛死不久,孫策只身一人居于江都,親人遠離,孫河、呂范乃至于周瑜當時都不在他身邊。
父親的舊部被袁術占據,孫策懷抱著報仇的愿望四處碰壁,還被陶謙忌憚,多次責難,就像一個孤苦無依,被人遺忘的乳虎。
那是孫策最無助的時候。
在那時,是張纮為孫策規劃了將來一步步該怎么走,是張纮給了孫策希望,所以孫策對張纮的感情非常深。
孫策對張纮許諾道,“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于君,策無復回顧之憂。”
能讓當時如驚弓之鳥的孫策傾心托付家人的,張纮對于孫策來說不僅僅是能臣,亦是良師,更摻雜著一些父子之情。
這件事知道的人不多,孫翊也是身為張纮的弟子,偶然之間聽張纮提起過。
正因為知道這件事,孫翊才篤定張纮不會也勸他北伐,因為張纮本身就是“荊揚可一”這個戰略的首倡者。
而且就算今夜拜訪張纮,張纮也沒有好的辦法能穩妥的解決這股浪潮,但只要他能表態支持孫翊,孫翊處理這件事的壓力就會少了很多。
張昭是如今淮泗文人集團的領軍人物不假,但是張纮才是江東淮泗文人集團的奠基者。
張昭、陳端、秦松等淮泗人士文臣,全都是張纮舉薦給孫策的,吳縣一半以上的帶有淮泗背景的官員,也全都是張纮一手提拔的,
孫策時期的江東第一重臣,就是有這樣的分量!
想著想著,孫翊就來到了驛館外。
驛館并非只是一座房子,而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建筑群。
張纮回吳縣后雖暫時不參與江東的政務,但也有意的和劉琬的使團分開居住了,孫翊這次來的,便是張纮的所暫時居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