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公子所言分兵之舉,雖得兵法之表,卻未得兵法之神矣。”
“實不可取!”
陸遜話中表示孫堅說的方略是很好,但可能當時孫皎年紀小沒聽全,所以漏了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而沒有這個前提的話,孫皎想要施行的分兵守城方略那就是一個大坑,能直接把己方坑死。
陸遜一番有理有據的話,說的孫皎啞口無言。
孫皎雖有心反駁,但陸遜乃是從實際出發,所言皆是符合常理實際。
只要是個正常智商的人,都聽得出陸遜說的是很有道理的。
這一瞬間被陸遜說的,孫皎甚至真的懷疑起自己,是不是聽漏了孫堅的話。
不過孫皎是個年輕人,又因為身份尊貴讓其養成了傲氣。
陸遜說的雖然十分在理,但他還是猶自強辯道,“伯言此言差矣。”
“若是吾分兵在城外扎營,那么伯言所言是頗為有理。
但吾乃是分兵去城外高山上扎營,屆時就算敵軍在山上包圍于我,我也不須伯言出兵相救。”
“兵法云,憑高視下,勢如破竹。”
“兵法又云,置之死地而后生。”
“敵軍若敢率軍包圍于我,我領三千精卒在山上憑高視下,
又那時我軍面臨死地,定會置生死于肚外,奮勇殺敵,以一當十,大敗敵軍正得其時也。”
孫皎話中多言兵法云,他想著兵法記載,這下總不會有錯了吧。
但沒想到陸遜聽后臉上浮現了怒色,他對孫皎言道,
“憑高視下,勢如破竹是兵法常理不錯。
但若是敵軍并不攻山,乃是在山腳屯駐重兵,并四處截斷山上水源,令山上的士卒斷水又該如何?”
“高山之上雖有小溪,但那根本不夠三千士卒的日常飲用。
現今時節雖已入秋,但南方向來酷熱,秋末之季更是如此。
此時節,士兵飲水之需只會比往常大大增加。
為將領者,無論行軍亦或是安營,都必須選擇就近水源之處,這是基礎的為將之道,難道公子不懂嗎?”
“士卒若無水飲用,不出三日,皆將饑渴欲死也。
以此欲死乏力之軍,又如何擊山下重重敵軍,以期大敗之?”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但每逢將領用此法者,無一不是被逼入絕地不得已而為之。
如今我軍尚未到那地步,而求取此法,豈不荒謬!”
“再者,古之項王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雖有成功,
但那是項王與韓信在軍中威望卓著,功勛無雙,故能以此法得士卒之死力,士卒也愿為彼等效死力。
可是如今公子掌兵不過數月,功業未立,士卒人心未歸。
縱到不得已之死局,士卒又豈能與公子,行那置之死地而后生之舉乎?”
陸遜覺得孫皎聰慧是聰慧,但像一個讀兵書讀憨的人,對于兵法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讓陸遜很是憂心。
因此他在說上面的那番話時,言辭變得激烈了起來。
孫皎年輕氣盛,他本身心中就有點看不起陸遜。
現在接連被陸遜駁斥,到了最后陸遜的話語中已經帶著批評的意味了,這讓孫皎心中的那團火一下子蹭的漲了起來。
他拔出腰間長刀,砍在城頭上,口中恨恨地說道,
“吾為靖武校尉,而汝才是僅僅一行靖軍校尉,論軍職我比你高,再者吾乃孫家公子,身份尊貴,你豈敢多次薄視于我!”
“我今日就是要分兵去往城外高山扎營,你又能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