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一位詩人把海東青撲擊天鵝的場面描寫為“搏風玉爪凌霄漢,瞥日風毛墮雪霜“,表現了對海東青以小制大、堅毅勇猛的贊譽。
現代考古工作者曾經在興凱湖地E發掘出骨雕海東青頭,距今約六千余年。
在上京古城東女真墓群中,發現了以海東青捕捉一只飛翔的天鵝為紋飾的鎏金銅帶挎。
另外,在我國現存的古樂譜中,有“海東青拿天鵝“的琵琶曲譜。
民間兒童游戲中有“老鷂子叼小雞“活動。
在吉林敦化一帶現如今都流傳著《阿瑪有只小甲昏》的童謠。
那首歌項陽沒聽過,但曾經在看海東青的知識時看過其歌詞,“阿瑪有只小角鷹。白翅膀,飛得快,紅眼睛,看得清。兔子見它不會跑,天鵝見它就發懵。佐領見了睜大眼,管它叫做海東青。拴上綢子系上鈴,吹吹打打送進京。皇上賞個黃馬褂,阿瑪要張大鐵弓。鐵弓鐵箭射得遠,再抓天鵝不用鷹。“
這首歌謠生動的顯現了海東青在古代的珍貴程度。
誰要是抓到了海東青,那是要一路鎖啦吹起來,鑼鼓敲起來,跟送新娘子一樣把它給送到紫荊城的,期間所耗費的人力物力就不說了,看看皇帝給的獎勵是啥。
黃馬褂!!!
在古代,每年的10~12月,朝廷就派人前往鴨子江兩岸的撫遠縣捕海東青。
捕海東青時,先在山坡向陽處,用三塊石頭搭個“∏”形支架,象征著鷹神九重天上的金樓神堂,內放一塊山石,代表鷹神居住的神山。
然后插草為香,用酒祭奠后,便張網捕鷹。
捕捉海東青的網一般長3米,寬1米,在網上拴一只鴿子或死雞當做誘餌,捕鷹人自己則躲進用樹枝偽裝的“窩棚”里,靜候鷹的到來。
有時,捕鷹人要蹲上幾個月才能蹲到一只海東青,稱謂“蹲草”,這也是蹲草這個詞的最初由來。
要是有海東青從高空潘盤旋而下,撲食誘餌,落網被擒。
捕鷹人首先要非常隆重的拜謝鷹神格格,然后才能去抓鷹。
捕到的鷹如果要是海東青的話,必須得要立刻送往紫禁城供皇帝享用,否則的話就是夷三族的重罪。
康熙皇帝曾經贊嘆道:“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
把海東青送到紫禁城后,紫禁城里有專門的訓鷹人將海東青放在特制的鷹架上,幾天不讓它睡覺,磨掉海東青的野性,這叫“熬鷹”。
熬鷹之后還有“過拳”、“跑繩”等環節,海東青才能聽人吆喝,讓它上哪,它就上哪。
為了掌握膘情,馴鷹人會讓海東青吞下裹著瘦肉片的麻線團,它無法消化,便將線團吐出來,謂之“帶軸”,也叫“勒腰”。
幾次“帶軸”后,海東青才能饑腸刮肚,讓肌肉的強勁起來,它才能“輕裝上陣”,飛上九霄。
有文獻記載年過三齡的海東青可與狐貍相擊,五歲的海東青就能把貓狗給叼走當做實物。
當然,這個被記載在文獻中的被海東青叼走的狗具體是什么狗還有待商榷,文獻并沒有記載海東青具體是叼的哪種狗。
泰迪也是狗,藏獒也是狗,項陽覺得這兩個品種的狗戰斗力還是有一點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