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是我國大黃魚養殖業的中心。
在2015年全國養殖大黃魚共有14.9萬噸,其中就有80%以上是來自于寧德。
養殖大黃魚與野生大黃魚最大的差別還是在于過肥,據某海事大學的教師研究,養殖大黃魚總脂肪含量要比野生大黃魚高一倍以上。
“這次出去,其實我本來還能再捕一些大黃魚的。”項陽嘆了口氣,“但大黃魚的消失與捕撈強度有直接的關系,所以我沒敢在那海域內繼續撒網。”
“見好就收,是對的。”李超點點頭,首先肯定了項陽的做法,然后他又道:“實際上大黃魚的消失與捕撈強度的關系并不大,真正決定大黃魚命運的,一是敲罟作業技術的引進和濫用,二是大黃魚越冬場的徹底破壞。”
敲罟作業是一種集體作業,一般由負責張網、收網的兩艘大船和負責制造噪聲以驅魚的三十多艘小艇組成。
兩艘大漁船被稱為罟公和罟母,其他船則被稱作配罟仔小船。
當這些船只抵達漁場后,罟公船與罟母船張好網,通過旗語和吹號,指揮小船包圍大黃魚魚群,在大船前圍成半圓圈。
每艘小船上一般只有三四個人,兩個人搖櫓,兩人敲打綁在船上的木板,通過制造水下聲波使石首魚科魚類的魚腦石產生共振,將魚震暈,船隊再把震暈后的魚群趕入大船張開的網中。
1954年,敲罟作業方式首次出現在舟山漁場,1956年傳遍整個東南沿海。
敲罟作業對于捕撈石首科的魚類,也就是大、小黃魚,極為有效。
江浙地區坎門有一支敲罟船隊曾經一網就捕撈黃魚四十七萬斤,這在今天是不敢想象的。
敲罟是真正絕戶的做法。
遇到大的魚群時,船隊捕撈起的只是被震暈的一小部分魚,收不完的魚只能任其死亡沉入海底。
除了敲罟作業,還有漁民圍捕春夏汛沿海漁場、舟山岱衢洋進港產卵的大黃魚,更有貪心不足的漁民追著大黃魚到外海越冬地漁場捕撈越冬大黃魚,使得大黃魚徹底斷了香火。
當年舟山漁場的大黃魚產量由10萬噸猛增到16.81萬噸,創造了我國漁業史上大黃魚產量的最高紀錄。
當時人們還歡天喜地認為是開辟了新的大黃魚漁場。
結果,以后的幾年里,大黃魚產量直線下降。大黃魚資源更是從那以后一蹶不振。
項陽搖搖頭,不想對這兩件事予以評價。
在項陽看來,敲罟還可以歸結于是認知的錯誤,但破壞大黃魚的越冬場,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那相當于是直接追到源頭上去,徹底地終結了大黃魚這個族群。
項陽仔細思考了一會后,然后才看向李超,然后輕輕點頭道:“可以,就拿這些大黃魚給游艇做廣告宣傳吧,藍鰭金槍魚慕容老板您可以帶走。”
野生大黃魚雖然沒有藍鰭金槍魚那般珍貴,但也是及其珍貴的頂級海產。
最重要的是,作為曾經的舟山漁場最重要的水產之一,大黃魚的名氣極大,甚至比藍鰭金槍魚有過之而無不及。
至尊系列游艇出海,游艇上坐的肯定都是些有錢的大老板,吃上一塊野生大黃魚,這是他們對自己辛苦奮斗的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