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逐利,是最本能,也最原始的訴求,一切都以謀取更大的利益為目的,在商人身上自然是再正常不過。
但對于一個政權,一個國家,乃至于一個文明而言,謀取利益,幾乎可以算作是最不需要考慮的事。
或者說,國家想要的‘利益’,和商人想要的‘利益’,是兩碼事。
就拿劉弘正在做的‘糧食保護價政策的推行’來說,本質上就是簡單的壟斷某一宗貨物的市場,從而達到控制市場價格的目的。
同樣都是壟斷市場,但在壟斷市場之后,商人想的是通過這個支配地位打壓成本,哄抬價格,以謀取更多利益。
田蘭‘降低宿麥收購價格’的建議,就是這個思維下的產物。
但國家壟斷市場的目的,卻永遠都不會是‘創造更多的利益’,或者說最重要的,永遠不會是此。
——劉弘推行糧食保護價政策,讓漢室中央壟斷糧食市場,是為了謀取利益嗎?
或許有吧。
但劉弘最看重的,并非是糧食保護價政策,能為少府帶來多少的收入。
推行糧食保護價的初衷,也并非是以謀取利潤為主。
想想最初,劉弘是怎么想起推行糧食保護價政策的?
——長安糧價幾經波瀾,人心動蕩!
從這就能很容易的看出,任何一個政權,在對某一市場達成控制能力之后,所想到的第一件事,都永遠是穩定。
穩定物價,穩定人心,乃至于穩定經濟秩序。
而這一切,都是為了政治而服務。
劉弘推行糧食保護價政策,從而達成對糧食市場的壟斷,也是同樣的道理:穩定人心,奠定政治名望,獲得百姓的支持和愛戴,從而為后續的行政措施,贏得更多的支持。
為了這些政治目的,劉弘甚至可以接受糧食保護價政策,無法為少府帶來絲毫的利益,乃至于蒙受一定的損失!
而劉弘一旦接受田蘭的建議,就將失去本該獲得的政治利益,而只能獲得短期的經濟利益。
——這就是本末倒置!
都不用說別的,光一點,就足以讓劉弘這一年多時間,在漢室百姓心中建立的政治威望,打擊的絲毫不剩。
——關中百姓之所以在今年,全面開展冬小麥的補種工作,有九成九以上的原因,都是劉弘那句‘少府將以每石七十五錢的價格,無限量收購冬小麥’!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少府對冬小麥的收購價格,早就已經以政令的形式,下達到了關中個地方郡縣!
在這種情況下,將早就定好的收購價格降低,對劉弘而言,幾乎不亞于‘朝令夕改’!
無論是對劉弘地個人威望,還是漢政權的政府公信力而言,這都屬于自毀長城。
再者說了:要是將冬小麥的收購價格降低,那麥粉的出售價,是不是也要往下降?
百姓又不是傻子——宿麥一石研磨出半石麥粉,從而導致麥粉倍價于冬小麥,百姓無論理不理解,都勉強能接受;但要是冬小麥每石四五十錢,麥面每石幾百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