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怕等到王莽篡漢,少府的麥粉都別想賣完!
那假設少府收購冬小麥的價格,定為每石四十錢,要想正常賣出,售價就只能定在每石一百錢以內。
若是論重量,已經研磨加工后的麥面,其價格甚至會比同等重量下的粟米還要低!
麥面好吃又便宜,粟米難吃又貴,這會導致什么?
——粟米將在一夜之間,被漢室糧食市場淘汰!
然后,少府就將守著府庫那二萬萬石以上的粟米庫存,一直到漢室滅亡。
要想避免這種狀況,少府就只剩下一種選擇:降低粟米的價格。
起碼要將粟米的價格,降到同等重量下,遠比麥面便宜的程度,少府手里的粟米才能賣得出去。
這或許意味著每石三十錢,二十錢,乃至于十錢的超低價。
且先不論如此低的價格,對糧食市場帶來的沖擊,以及對其他市場造成的連鎖反應,以及最后引發的通貨緊縮,光是‘粟米專營’一項上的損失,就足夠讓少府在起碼三十年之內,無法為中央提供任何幫助。
——如今少府庫存中的每一石粟米,那可都是以七十五錢的價格收購來的!
為了吃進這幾萬萬石粟米,少府幾乎是將所有的家底,都給掏了個空不說,還欠下許多‘銅債’!
要是在粟米專營一事上,蒙受‘每石四十錢’以上的損失,少府幾乎就可以當場原地破產。
少府沒錢,就意味著劉弘沒錢。
當一個封建皇帝,先做出‘朝令夕改’的事,而后又讓物價混亂,最后又沒錢發工資,會發生什么?
后世的崇禎皇帝告訴我們:光是發不起工資一項,很可能就會引來手下得武裝討薪!
而劉弘在經歷糧價暴跌、政府公信力全面喪失、中央財力約等于零的變動之后,所能做到的事情,已經只剩下‘挑一挑在那棵樹上吊死’。
到了那時,劉弘作為一個手里沒錢的皇帝,其最好的下場,也不會比同樣‘窮死’的崇禎好太多。
所以,宿麥的收購價格,是一錢都不能調的!
不光是為了官府公信力,為了劉弘‘說話算話’,也同樣是為了市場、經濟秩序、社會秩序的考慮。
既然收購價不能動,那這四萬萬石冬小麥的收購,即三百萬萬錢以上的資金,是必須要拿出來的。
思慮良久,劉弘便將自己想出的緩解措施,擺在了田叔面前。
“春耕將至,且凜冬方畢,關中民去歲所儲之口糧,今當所剩無多。”
“宿麥收獲之日后,少府可允民以麥易粟,每戶限三十石;著內史通力協助。”
百姓將冬小麥賣給少府,換來的錢,終歸是要買一部分糧食的,春耕也同樣需要糧種。
允許百姓在一定范圍內,憑借冬小麥直接交換粟米,就可以將‘賣冬小麥-得錢-買粟米’的流程簡化,將貨幣暫時剔除出這個流程。
而這,便是劉弘所能想到的唯一一個‘緩解方式’了,剩下那二百七十萬萬以上的錢,依舊需要劉弘想辦法‘變’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