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影視作品越來越產品化,再不復九十年代拍啥看啥的作者電影狀態,那用戶老爺可不就是甲方爸爸?
耽改劇可能是最極端的情況。相比傳統影視劇,耽改更加倚重粉絲經濟,也更需要考慮粉絲感受。經歷《鎮魂》《陳情令》兩次大練兵之后,熱門的耽改項目,一般粉絲從前期就會高度關注、深入參與。
幕后創作者受追捧,某種程度上體現觀眾對于好內容的尊重與渴求,自然是多多益善
沒有創作者希望被定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觀眾印象中與特定的題材類型綁定、擁有個人品牌,有利于創作者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歷史劇之于劉和平、軍旅劇之于蘭曉龍、女性題材之于張巍……
甚至某些情況下,有個人影響力的幕后也能成為宣發的一部分。比如《安家》熱播期間,編劇六六便在微博上積極營業。
于正更是徹底放飛自我,什么瘦身、上綜藝、拍硬照,在微博上放物料、發小作文、跟網友搞互動解謎……
今年抓住新風口的是萌萌子,憑借《安家》、《乘風破浪的姐姐》張萌強勢翻紅,成為一個集出品方、制片人與明星身份一體的特殊存在。
比普通幕后更有流量、更知道如何面對大眾,比純演員明星更敢說、更能放低身段,比普通營銷號效果強百倍。
老娘自己一個人搞定!
影視劇就是過程并不透明的集體創作,國產劇從劇本到成片的過程中有太多不可說、不能說的影響因素:為過審而刪改,為高價而注水,大咖自帶編劇進組,“資本”加戲捧人,演員業務能力欠佳等等。
以往編劇話語權低,往往淪為最好用的背鍋俠。但如今越來越多的編劇不甘于默默承受,揭竿而起要為自己正名。
從編劇角度講,互聯網令維權變得更便捷、也更容易獲得聲援。但并不是所有發聲最終都能引向深度有益的討論。有時候說得越多,越容易暴露自己能力有限、或者對原作了解不夠深入。
市場經濟大潮席卷影視圈之后,小作坊開始轉為批量生產,精英自上而下的引領開始轉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定制,資本與互聯網的加入也改寫著行業內的權力生態。
想要重申話語權,編劇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可喜之處是相比于前輩,新一代編劇在適應市場、擁抱資本方面也比較放得開,積極轉向團隊創作或者公司化運作的模式。
師從港導TVB模式的于·瓔珞·正,是內地首批向制片人轉型的編劇之一。曾經綜藝《演技派》對他的片場進行展示,從演員的選擇、溝通,到具體某個場景如何打光,于正都有著近乎絕對的控制權。
所以想要改善編劇生態、提高國產劇質量,除編劇內部抱團取暖,建立起強有力的行業組織與維權機制,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全行業項目流程的規范與科學化、減少不必要的干涉劇本的情況,推動劇集盈利模式由2B轉向2C。
這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