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據變化來看,春節檔、暑期檔等大檔期,短時間內票房很難再出現質的飛躍,而電影產業的客觀規律也決定了不可能每個月都有《復仇者聯盟4》這樣的現象級影片救市。
因此如果內地電影市場想向700億或更高票房發起沖擊,那么利用一些中等體量的影片(如《少年的你》《誤殺》)來盤活冷門檔期,以提高核心觀眾觀影頻次、培養更多忠實觀眾,便成打開局面的重要方式。
好電影更容易大賣、爛片越來越難以立足,這早就不是什么新聞,更重要的其實是過去一年觀眾的口碑敏感度又有了較大提升。
春節期間口碑表現最好的《流浪地球》,上映第三天單日票房就成功逆襲登頂,而前年春節口碑最好的《紅海行動》,上映第七天才拿下自己首個單日冠軍。
無獨有偶,《上海堡壘》原本擁有33.2%的首日排片,可由于口碑崩盤,短短不到半天時間就被上映超過兩周的《哪吒之魔童降世》逆襲,僅僅收獲7457萬的首日票房。
觀眾對口碑的反映速度正變得越來越快,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則在于觀眾的自主性和評判標準有所提升。
此外過去觀眾判斷影片的質量高低,更多會看平臺評分、KOL觀點等,但由于種種原因,如今KOL映前的口碑并不一定準確、平臺開分時間也并不統一。
在此情況下很多人已習慣通過熟人社交網絡,去了解一部影片信息的好壞、判斷是否應該去觀看一部電影。
正因如此對于一些質量不佳的電影,如今映后口碑維護已經沒太多意義,影片是好是壞觀眾已經有自己的判斷方式。
相反對口碑、質量較好的電影來說,怎么做好口碑擴散、利用口碑效應來吸引更多的觀眾,則顯得格外重要。
影企的寒冬過去了嗎?
這批關閉、注銷潮,與其說是影視行業寒冬的延續,倒不如說是行業進一步去水、擠泡沫所帶來的結果?
如果就上市公司的股價變化而言,行業的確有觸底的跡象。包括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在內,很多18年股價跌幅較大的公司,已然止住下跌的頹勢。而在過去的一個月里,很多影視公司受到春節檔熱度影響,股價甚至迎來大幅增長。
在經歷多年的波折與調整后,傳媒影視行業正逐漸向一個穩定期過渡,行業寒冬正在慢慢過去。
但就此斷言反彈將會到來,還有些為時尚早。去年暑期《哪吒之魔童降世》成為年度爆款,但作為主出品方的光線當時卻并沒有迎來股價的持續大漲?
說明在現在的行業環境下,大家不愿意給單品爆款長期買單,因為公司沒法保證下一部作品還能大賣。
因此當下的影視公司如果再想得到資本的充分認可、在資本市場上有更多斬獲,除了要有爆款背書之外,更重要的其實是要證明自己的穩定性。
行業趨于平穩不等同于不會再生變數,洗牌、座次重排仍然會是未來幾年行業里的主旋律。
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