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景恒不愧是年紀比其他四人大上十幾歲的老吏,看問題的角度也更加真實。
“恩威并用”四個字是歷代先人總結出來的金玉良言,里面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歷史證明,凡是不按照這四個字行事的人,全都沒有好下場。
趙桓本以為自己再度提升已經很豐厚的大宋官員俸祿,對于官員們來說已經是恩惠了,但現在聽了許景衡所說,才發現還遠遠不夠。
只有威嚴沒有好處不行,好處給不夠不行,好處給太多了也不行。
“養士如飼鷹,飽則飏去,饑則噬主啊!”
趙桓不由感嘆,做皇帝不僅是個技術活兒,還是門藝術。
他向五人問道:“難得許卿敢說,朕也敢信!不過,這些隱憂如何解決,各位有沒有什么良策?”
五人相互看看,聞煥章道:“宋江所說,讓太學生恢復游學,而不是在太學里皓首窮經,此言甚是有理!臣建議,可以定期讓太學生游歷天下各縣,幫助生產、斷案之類,甚至可以去禁軍協理文書,或者去偏遠小縣教書……不必太久,每年兩三個月足矣!”
“臣也以為此事可行!”趙鼎接著說道,“我大宋有廣州、杭州、西寧、洛陽、江州五座學府首城,再加上東京城和燕京城,七城之間也可以相互學習、定期論戰。”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書生意氣,往往相互不服,如是能相互促進,對學業來說是一個極大地促進。”
“只是,如此也容易形成拉幫結派,形成黨派對立,需得定好規矩,做君子之爭,而不是小人之爭!”
七城聯動!
趙桓聞聽,立刻來了精神。
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相互競賽確實是個激勵太學生上進的好方法。
“既然諸位都贊同,那就這么定:”
“七城都以太學城為名,地位相互間不分高低,每年仲春時節在洛陽舉辦太學生論戰,確定七城排名,該名次一直持續到下一年新排名出現為止。”
“同時,太學生每年必須有三個月時間的游學成績,才準參加太學考試;不愿游學者,必須說明緣由且由政事堂共同審定才可。”
“另外,朕再給他們一個承諾:但凡能在太學完成學業的,朝廷一定給他們安排官職!”
全部?
趙桓的話讓五人大吃一驚,大宋冗官冗員問題好不容易才解決,這承諾豈不又讓大宋官場回到了從前?
可又一想趙桓不可能無緣無故重蹈覆轍,便也都沒急著反駁,只是一個個都瞅著他,等著他下面的話。
“要做到這一點,這里面有兩個關鍵:一是完成學業的人數控制,只選擇優秀的太學生準予完結學業,其他不合格的放歸家鄉開設私塾,或者從商、從軍均可;二就是,我大宋日后要開疆辟土,需要大量的后備官吏,且很多現有官吏才德不佳,也需要逐步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