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隨著心念下降了高度,給了手中的漿糊特寫。
“杰哥,咱們不是要上色嗎?關漿糊什么事情啊。”
“是啊手藝杰,難道給木板年畫上色,需要用顏色直接‘貼’上去么?這也不太科學啊。”
“雖然感覺非常不合理,但是夏老師這樣子做,一定是有原因的。”
“對啊,我就沒有見到過杰哥,在手藝這一個方面會做出什么不妥的行為。每一次看似離譜的行為背后,總是會出現咱們不知道的事。”
直播間的觀眾們顯然對于夏杰已經十分地信服,并沒有任何人來質疑此刻他的行為,只是對此表示十分好奇。
“年畫顏色的調制,必須用到膠。因為單純的墨汁或水在版面上粘不住,會流淌下來。印出來的年畫效果特別不好。而加了膠,才有一定的固態性和附著力。”
“但膠多了,不容易上色;膠少了,顏色在紙上容易滲,不好看,也不耐久。膠和顏料混合得比例恰當,印刷時顏色才會服服帖帖,不容易跑色。”
“另外,膠多膠少,也看環境溫度。天冷少加點膠,天熱就多加點膠。顏色不一樣,吃膠度不一樣。一般重色少加點膠,淺色多加點膠。具體多少,沒有定論,是個眼力活,靠自個兒拿捏。”
夏杰一邊在母版上涂著調配濃度的漿糊,一邊跟著屏幕前的觀眾們解釋道。
“嘖嘖,看似簡單的木板年畫,背后居然隱藏著如此之多的環節和說法。”
“看來,古人對于春節,重視程度比我們現在高多了。明明只是為了圖一個喜慶而制作的木板年畫,其中的木板就需要花費如此多的精力了。”
“這話說的,木板年畫的木板要是制作好了,之后就可以印出很多的年畫了,古代制作年畫手藝人都是這樣賺錢的。畢竟當時咱們華夏已經領先世界,很早就擁有了印刷術。”
夏杰看到了觀眾們發送的彈幕,點頭笑道:“不錯,看來這位朋友也懂得不少啊。確實,木板年畫里,只要制作好了木板,之后的印刷,只是保證紙張數量和印刷的技術就可以了,算是古代無數不多的‘一勞永逸’。”
得到夏杰的肯定之后,那位觀眾也格外地開心:“哇,我被杰哥點名了!比起杰哥豐富的知識量,我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呢。萬萬不敢在杰哥面前說自己懂得多。”
輕松愉快的討論氛圍,在直播間里發酵著,這也是夏杰十分樂意看到了。
傳統文化畢竟都源于古代,很多手藝在現在的年輕人看來,都算是“古舊”、“死板”的代表。
可現在看著直播間觀眾們的反應如此積極,夏杰自然也很欣慰。
“夏老師,那更久以前的人們,在沒有發現漿糊這種東西的時候,是怎么制作木板年畫的呢?還是說他們那個時候,是沒有木板年畫的。”
有觀眾提出了問題,詢問夏杰關于木板年畫膠水的歷史。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
夏杰點頭回應道:“即使沒有人問,我也想要和大家講一講的。”
“過去用皮膠,是驢皮做的。相對于其他的動物皮而言,驢皮的效果來的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