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熬制時,味道太臭,熏到人頭痛惡心,所以不少制作皮膠的手藝人,在還是學徒的時候,都感受過這樣一段艱苦的日子。”
“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到了現在,咱們開始用骨膠,動物骨頭做的膠,便宜,黏性也強,味道比皮膠小,雜質也少,和顏色混在一起非常透亮。”
“有時候將漿糊的比例控制好,也可以作為替代品。咱們目前手頭上沒有骨膠,也只好先使用漿糊了。”
“但是要注意的是,因為漿糊和色墨混在一起的時候,很有可能會導致顏色深淺產生變化,這一點變量,咱們在制作的時候,需要好好控制控制。”
關于膠的歷史,夏杰簡單地說明了一番。若是真的要好好講述的話,恐怕花費一整天的時間,都講述不完。
“唉,果然古人在制作木板年畫的時候,也不容易啊。”
“當年資源如此匱乏的時候,咱們華夏的祖先還能夠給我們留下如此之多的手藝經驗和文化瑰寶,真的得好好感謝勤勞的手藝前輩們啊。”
“要是沒有手藝前輩們的努力,咱們今天也很難看到這些艷麗的年畫了。”
“雖然現在已經有了機械印刷,可聽了杰哥講述了這么多,我還是覺得手工制版做出來的年華,更加具有靈魂。”
夏杰的講述,觸碰到了屏幕前觀眾們柔軟的地方,引得大家又是一陣熱烈討論。
能夠了解到手工藝人的辛苦,才能夠體會到大師作品之中的價值。任何能夠被稱之為藝術品的東西,往往都飽含著作者的心血。
看到直播間的觀眾們對木板年畫已經入了迷,夏杰便繼續講解,手上工作也沒有停下來,開始制作其他的色板。
畢竟,之前制作的,也只有一塊墨線版而已。
因為之前已經詳細講述過了,夏杰并沒有和觀眾們再復述,動作也變得比之前一邊講解,一邊制版,心分二用的時候,提升了不少。
一段時間之后,夏杰總算做出了其他顏色的色板。
“印套色版的順序,沒有死規矩。一般深色放下面,淺色放上面,主要根據畫面和分版來決定先上哪塊色版,一般從輕到重。”夏杰給大家展示自己所制成的各色色板,說道。
“‘輕’是說顏色出現面積少的,‘重’是說顏色出現面積多的。就是說,顏色版面少的先印,顏色版面多的后印。黃色的版放在最后印,這樣和其他顏色沒有利害沖突。”
夏杰說完,色版也已經排序完畢。
“夏老師,我想問一問:咱們古人在制作木板年畫的時候,也是使用了如此之多的色版來疊色的么?”又有觀眾對古人如何制作木板年畫產生了興趣。
“看來,今天有很多朋友想要聽歷史課啊。”
“不過夏老師講起歷史課來,確實挺有意思的。不像是我課堂上的歷史老師那樣對本宣科,一點兒意思都沒有,搞的我每次上課都睡著了。”
“哈哈,這恐怕是你自己的原因吧。當學生就要有當學生的樣子。”
直播間觀眾們的互動依舊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