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啊兄弟,你可以去干語言藝術的活了,講真的,考慮考慮說相聲和說評書吧,除了他們,很少有人像您似的這樣講話,不嫌累么?”
“可是只有通過這樣子的表達,才能夠代表我對于夏老師的崇敬之心啊!要不是因為只能用蒼白的文字來描述,你甚至可以看到更加激情的我!”
先前的那一位觀眾,此刻看起來更加激動了一些,像是打了雞血似的,即使只是通過彈幕之中的文字,也能夠感受到字里行間之中他那熾熱的心情。
這種情況,夏杰自然是注意到,也只是平靜的回應道:“這位朋友估計是真的喝多了,雖然現在是過年期間,可也不要喝這么多呀。”
被夏杰一眼看出來之后,那一位觀眾也沒有消停,借著彈幕接著表達著此時此刻對于夏杰的崇拜之情,而且越來越肉麻,即使對于一切都十分淡然的夏杰,見到如此肉麻的語言,也還是選擇了強行忽視,開始講起關于元宵節的節日由來。
“元宵節是華夏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
夏杰繪聲繪色的講述,讓村里的孩童們漸漸圍住了他,想要聽一聽這一位帥氣的大哥哥講故事,一個個都好奇的睜大眼睛,直勾勾的看著他。
劉長根見到這一幕,臉上的笑意更濃了一些,看著村子里的孩子們居然放下了手機,主動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讓他頓時感覺心中有了慰藉。
像是節日故事這樣口口相傳,或者僅僅只是停留在史書之中的東西,相對于傳統手藝而言,更加容易被遺落在歷史的浪潮之中。
夏杰也注意到了這一幕,蹲下身子,輕輕撫摸著孩子的頭,繼續講述道。
“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后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夏杰故事還未講完,一個孩童便詢問道:“哥哥,東漢是什么時候啊?我怎么沒有聽說過呢?”
被孩子稚嫩的聲音打斷,夏杰并沒有生氣,臉上依舊帶著微笑,對著那一位孩子說道:“小朋友,你看過《三國演義》嗎?”
“看過!我最喜歡里面的趙云,不管是在游戲里還是書里,我都特別喜歡趙云!”
“就你也敢說喜歡趙云。每次大家開黑的時候,你那個趙云都被人家打到防御塔都出不了,羞羞臉!”
“哼,大哥哥說的是書,又不是游戲!”
看著幾位孩子因為“趙云”而引發了矛盾,劉長根在一旁見勢不對,立刻咳嗽了幾聲。
老村長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還是很有威嚴的,幾個孩子一下子就停止了吵鬧。
“大家乖一點,游戲畢竟只是游戲,關掉手機之后就沒有了。而書里的東西要是能夠進入咱們的腦子里,那可就成為了養分,開拓我們的眼界,增長我們的知識面。”夏杰對著孩童們說道。
不知道是因為夏杰的人格魅力太大,或者是剛剛講述的故事實在讓孩子們著迷。
原本正處在叛逆調皮年齡段的孩子們,聽到了這樣像是老師和家長才會說出來的話,居然十分老實的點了點頭,擺出一副十分乖巧的樣子。
夏杰見狀,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樣才對嘛。剛剛你不明白的東漢,其實就是趙云所處的年代,要是你真的靜下心來看看《三國演義》,你就知道這個知識點了。游戲可不會告訴你們這些。”
“嗯嗯,我知道了大哥哥,你可以繼續給我們講一講元宵節的故事嗎?”孩子歪著頭,對著夏杰詢問道。
夏杰點了點頭,繼續給大家講述元宵節的歷史故事。
“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十五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夏杰說完之后,又有一個孩子發問了:“大哥哥,你剛剛說的都是元宵節的歷史故事,那么元宵節為什么被叫做元宵節,不叫做湯圓節呢?”
“每年元宵節的時候,爸爸媽媽都讓我吃湯圓,說吃完之后會變得更聰明,更幸運,那湯圓這么神奇,干脆叫做‘湯圓節’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