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研究室中。
李陽走到了前面的臺子,看向了那一個完整地鋼鐵戰甲的手掌。
外形幾乎已經和電影中的鋼鐵俠戰甲的手掌一樣了。
不過,并沒有噴涂顏色,是材料本身的幽黑色。
小龍的聲音這時也響起:“先生,鋼鐵戰甲手掌的契合度完美,已經可以嘗試感應設計了。”
李陽點了點道:“小龍,把感應相關的數據和技術給我羅列出來,然后進行計算精確的貼合點。”
很快。
那超級電腦上就有密密麻麻的數據出現。
小龍開始運算了。
這感應設計如果看過鋼鐵俠電影的人肯定會知道,那是一個非常有創意,而且非常有用的技術。
這鋼鐵俠戰甲本身厚重。
如果讓鋼鐵俠自己穿戴,那等他自己穿完,戰斗已經結束了。
所以,初期他是靠著幾個機械手臂給自己穿戴的。
可這又有問題了。
如果敵人打上門了,機械手臂線路之類的被破壞,那戰甲怎么穿?
沒等他穿完,敵人已經到面前把他解決了。
所以,鋼鐵俠研究出了一種感應設計,可以幫助他快速的穿戴戰甲。
就是要穿在戰甲的時候,通過感應設計可以讓這些鋼鐵戰甲快速飛到他的身上,自動穿合。
不過,這個技術需要再戰甲上添加一種感應設計和飛行浮動設置才行。
這個現在地球已經有了相關的技術。
特別是飛行浮動,美科院有很深的研究。
那技術也早就被小龍找機會順了過來,在小龍的資料數據庫里。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把技術精密化,盡量不影響戰甲外型容量。
以他現在的能力,這也并不是太難。
可有這技術并不夠。
因為更難的不是技術,而是讓那戰甲能夠嚴密又剛好的飛到身上的精密貼合點。
電影中也有畫面可以看到,鋼鐵俠為了研究這個不知道吃了多少的苦頭。
而那電影只是給出幾個畫面,如果真實實驗過程,鋼鐵俠肯定會鼻青臉腫。
而那種嚴密的貼合需要無數精確且精密的計算。
這單靠科研人員,不管有多少人都要花費非常長的時間。
不過,好在有小龍這種人工智能,加上這超級計算機,這種計算會快很多。
所以,不久之后,李陽就得出了一組相關的數據
之后。
他又讓實驗室的人給他送來了一些工具和材料。
他要開始制作兩個技術裝置了。
感應技術并不深奧。
有了小龍計算的數據,貼合點也不難找到,所以,做出來還是不難的。
電影中鋼鐵俠把這感應裝置設計成手環的樣子。
所以,李陽也把這感應設置設計成了小手環的樣子。
不過,他右手已經有磁暴裝置,只能帶左手了,這貼合精密的又要重新計算了。
之前計算的是右手。
緊接著,就是給那些零部件增加浮動飛行裝置,就是要讓這些零部件在觸發感應裝置的時候,可以像電影中一樣,自己飛出一段距離。
這種輔助的邊邊角角的技術,比起戰甲本身技術來說,有了詳細資料也不難。
時間流逝。
又不久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