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雙這邊確實沒有講到后面要開展什么產業,那個是我們要考慮的,養老,當然是很好的一個點。”
黃書記臉上帶著興奮:“我們縣也有這樣的設想,竹山有這么大的天然資源,如果說能有足夠的物資供應,當然可以發展養老產業,吸納周邊的老齡人口來這里安度晚年。”
“是啊,黃書記,現在老人的生活如果要跟年輕人看齊,那對健康的傷害還是挺大的。”
“但養老產業發展并不是那么簡單,首先醫療條件必須保障。”黃書記手一指前方,“這里是不夠的。現實比較快的是旅游。”
“您知道荷蘭有個很有名的地方叫申代克村嗎?”
“我知道。”
“那您知道這個申代克村人均年收入二十萬美元嗎?”
“這么多?”
“是啊,很多。我覺得咱們這里也可以學習一下。”
黃書記沉吟:“您有帶資料嗎?”
陸記者立刻從本子下面拿出一本小冊子遞給黃書記:“正好有帶呢!”
黃書記笑笑接過,什么正好,這應該是有預謀的吧。
林雙在網上已經說明不會在后期過多介入本地發展,那么相應的就有很多人想借勢謀取利益,這記者背后一定有哪個公司。
這是一本小彩頁,介紹的正是荷蘭申代克村的歷史由來。
荷蘭是沿海國家,海拔很低經常被海水侵襲,大概是53年的時候,有一場史無前例的暴風與海潮雙重夾擊到了荷蘭海岸,當時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后來荷蘭就啟動了一個叫三角洲工程,要修筑兩條總長超過1000公里的高等級防洪堤。
防洪堤建成就開始抽走倒灌內陸的海水,比海平面低4米的洛斯德雷赫湖是最后被抽干的區域。然而,隨著湖床一點點露出,人們發現湖底全部是當時荷蘭最緊缺的碳泥,只要簡單處理就能燃燒取熱,同時也是荷蘭人工填海必不可少的農業沃土。”
很多人聽說過荷蘭羊角村,數十條運河的形成是因為發現了煤炭與羊角,經年累月的挖掘導致水道縱橫。
申代克村也一樣,人們把湖床泥炭堆到兩邊晾曬結塊后運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一條條水道,最寬的有七八米,窄的也就三四米。等到泥炭都被挖完,這片區域也被廢棄了,因為沒有水電設施也沒有公路,人們都不愿在這種地方生活。
荒廢幾年后,一些荷蘭牧羊人發現湖床周邊長滿了水草,因此將牛羊趕到附近放牧,為了方便看守牛羊就干脆搭了一些木屋暫住。
隨著荷蘭經濟騰飛、人民生活富足,越來越多外國人移民到荷蘭定居,他們租不起市區的房子,只能搬到湖床沿岸定居,結果卻被當地牧羊人驅離,迫不得已選擇在湖床中心的小道上搭建木屋暫住。
1978年,荷蘭開始統計外來移民的身份住址,到了登記湖床小道十幾戶外來移民的信息時,統計員犯了難:洛斯德雷赫湖已經消失,地圖上也早已不再顯示,那這些移民的居住地怎么填?
經過幾輪討論,只能以荷蘭土著語暫時起名“Scheendijk”,意思是“計劃之外的土地”,音譯而成申代克。
事情傳開后,又有幾十戶外來移民慕名而來,當時的湖床沒有清理也沒有消毒,開采泥炭十多年后仍有熏天惡臭。因此,本地居民也沒有阻止,就這么放任移民修建房屋居住,但雙方仍然保持著一定距離。
1990年,荷蘭政府將低人口密度的村鎮進行合并,原本在洛斯德雷赫湖沿岸的4個村子被合并為2個,規劃師順手把計劃外的申代克也劃入了其中的一個村子,申代克至此從移民安置區變成荷蘭行政村的一部分。
對于外來移民者而言,在荷蘭的臨時住址被政府承認,相當于有了一個家。而此時的移民們也大多有了積蓄,因而集資清理水道,在房前屋后種上草皮樹木,逐漸有了水鄉的面貌。
荷蘭政府也看到了移民們的默默付出,在此后的20多年里投入不少資金,協助他們加固房屋地基、修建碼頭、鋪設水電管網等等。
由于交通不便,進出都得坐船,很多村民最終還是選擇離開申代克。剩下的70多戶村民干脆成立“村委”,將無人居住的房屋全部買下并重新裝修,然后低價租給后來的移民租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