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時常有人將恒星系作為一個單獨的單位,用來計算大星系和小星系。這種計算方法,就跟標注一號星系和二號星系一般,是為了方便區分。
最后說到星球。
聽名知意,星球,也叫辰星,是指星系之下的最小文明單位、精神和物質等存在的基礎綜合單位,其內包括但不限于星球本身、星球界壁(大氣層)、星球內海陸空、星球內生存的各族生靈和文明等等。
這一層級,是星系之下多重單位的最基礎,包括了過去記錄過的各種部落文明、封建文明、工業文明等內容。
按照常理,這一層級就是所有宇宙中已知生靈的最基礎生存空間,也是繁衍生息的基底母體。
任何生靈想要存在,除了虛空生命,也就是宇宙巨獸以外,幾乎都生存于星球之內。
星球,是有分大小的,也有分所屬的星系和星域。但這種分屬,只在文明層次的劃分上重視這一點,很少在世界體系的大小層次上有人關注星球的大小。
另外,有些人會將恒星,行星,衛星,資源星球,破損星球,特殊天體單元等等星界寰宇天體單位都稱呼為星球。
因此,在判定上,需要注意區分開星球所特指的是行星,衛星,恒星,還是資源星球等等。
曾經有人劃分過文明的三級層次,分別是行星文明,恒星文明,星系文明。
這三者分別講述的,就是能夠利用星球上能量,利用多顆星球上能量,以及利用整個單一星系上能量的宇宙文明分層體系。
而這套理論體系,也是后來達姆茲爾文明走出宇宙后,自行建宇宙認知體系的第一套宇宙認知基礎理論。
對比上后來學來的星界聯盟的四級體系,除了層級上稍有落差以外,其內在的理解邏輯,幾乎一般無二。
匯總來說,整個星界被星界聯盟劃分成四層。
分別是星界,最大范圍。
星域,大部分范圍,其內概念還包括大星域,也就是數個小星域組合一體;小星域,也就是單一星域。
星系,中小部分范圍,其內概念還包括大星系,小星系,單一星系,非單一星系,混合星系,恒星系等。
星球,小部分范圍,其內概念還包括恒星,行星,衛星,資源星球,破損星球,特殊天體等等。
額外的星球內,星球外,星球間;星系內,星系外,星系間;星域內,星域外,星域間,星界內外等等,則統稱為星界、宇宙、星空、虛空、自然界、寰宇、穹蒼、天下、世界等等。
無論是什么稱呼,時常都是被混用在代指這同一個寰宇世界內的各種事物。
總結來說,這一套理論體系,就是星界聯盟自組建之日起,集合所有旗下文明的不同內蘊特性,綜合凝練出來的統一世界觀。
這個世界觀,復雜而層次清晰,內在包羅萬象,又一目了然,是被星界聯盟全面推行于旗下,所有聯合體內的文明的一套共識性的宇宙認知&等級體系。
---------------------------遞進分界線------------------------
基于這一套體系,星界聯盟亦將文明細分的劃分出了八級大層級,分別為宇宙洪荒、天地玄黃,也稱為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以及宇宙一級兩層,代表S.A,以及八、七級。
劃分的標準是實力達到可以毀天滅地,利用星域之上的綜合能量,摧毀星球,踏平星系,幾乎為星界之最;
相應的文明力量則是至少占領一個星域,并在文明內最少有一位宇宙層的存在。這位存在,可以是科技實力所呈現的科技載體、虛靈實力、又或者是實打實的生靈實力等等,并不限制具體內外狀態,只判定所能夠運用的能量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