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他又向那些士卒發起挑戰,結果獨自一人便干翻了上百個士卒,頓時便將那些士卒給徹底鎮住,一個個都將其視為神人,對他的軍令凜然服從。
這件事段增也知道,所以聽了典韋此時所言后也放心的沒有多問。
“不管接下來如何部署,過兩天我軍渡河時,必然會遭到敵軍阻截,到時候第一批渡河的士卒,就必須在敵軍的圍攻下堅持到后續援軍的到來。這個任務十分艱巨,除了你外,想來也沒有別人能完成。”
“所以,你回頭就要開始做準備,挑選五百精兵,給他們配上重甲,準備陷陣破敵。”
“是,屬下明白了。”典韋抱拳答道。
此時段增也非常慶幸,自己的手下能有典韋、龐德這兩員猛將可以作為先鋒破敵,否則接下來這一戰可就麻煩了。
至于顧景、吳壇等人,他們或許是合格軍官,但在武勇方面卻還比不上典韋二人。
接著,段增又詢問了一下其他人的情況,在得知一切正常后,這才放下心來。
……
第二天一大早,段增便帶著高冉,在其他十多個玄甲騎的護衛下,親自去查看三處地點的地形條件。
對于地形條件,段增一向是非常重視的。
前世看三國演義時,總是感嘆呂布、關羽、張飛等人多么的勇猛,仿佛每次大戰前,只要派個猛將去陣前挑戰,等單挑擊敗了敵將后,再趁勢殺過去就能取勝一般。
諸葛亮等人的智謀也是一樣,似乎每一次大戰時,都只要四處設下伏兵,然后等著敵人進入伏兵圈就能取勝一樣。
不過真正到了這個時代才會發現,那些都不過是之言,真正的戰場哪里是這么簡單的事情。
猛將的作用是有的,而且很重要,但絕不是用在陣前單挑,那樣將一場大戰的勝負壓在雙方單挑的結果上,這未免太兒戲了。
同樣的,計謀也是取勝的關鍵,但像演義里面描述的那些,卻是太想當然了,在更多的時候,決定一場戰斗能否取勝,還是要看雙方軍隊對“天時地利人和”的把握。
段增父親段颎當初教導他兵法時就和他說過,天時地利人和,這三點都需要足夠重視,缺了哪一點都不行。
其中天時和地利都好理解,分別是指的氣候條件和地形條件,而在人和這一方面,段颎的理解與那些儒家士人又有不同。
按照儒家的說法,所謂人和指的應該就是人心的向背,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是孟子就曾提出的觀點。
但在段颎看來,用一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解釋人和,未免太抽象了。
或許對于一場戰爭的勝負來說,人心的向北的確能夠起到關鍵作用,比如劉邦戰勝項羽,劉秀再造漢朝,這些都可以說是他們占據了人和,所以能夠取得戰爭的最后勝利。
但具體到一場戰斗來說,人和就不能這么簡單的解釋了,而應該解釋為雙方軍隊的綜合實力,比如雙方將士的兵力、士氣、武器裝備、訓練程度等等,這都是能否取得戰斗勝利的最關鍵因素。
段增在平時就十分注重對軍隊的訓練,對士氣的鼓舞,以及后勤輜重的保障等,這些都是出于提升軍隊綜合實力的考慮,同樣屬于“人和”的一部分。
可惜就目前來看,漢軍的綜合實力顯然是比不上叛軍的。
所以要想取得勝利,除了運用計謀來調動敵軍外,在天時和地利方面也要盡可能的爭取,以拉近雙方的實力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