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只見戰場上的梁軍已經不多了,只有那個高大的身軀依舊在浴血奮戰。
不過王彥章雖然還坐在馬上來回沖殺,但很明顯他的體力已經枯竭,甚至在與吳軍騎兵交手時差點被打得掉落馬下。
再看他身上,此時已經插了七八支箭矢;雖說王彥章身披重甲,這些箭矢未必都射透了鎧甲,不過肯定給他造成了很大的創傷。
“傳令下去,對于王彥章,若是能生擒的話,就將其生擒;若是不能,那就直接射殺,不必手下留情,以保全將士們的性命為主。”楊渥傳令道。
歷史上王彥章被晉軍俘虜后,李存勖接連派人前去勸降,可惜最終都被拒絕;楊渥并不認為自己就能讓王彥章屈服。
畢竟現在的王彥章都已經快六十歲的人了,即便投降吳國也沒幾年好活;與其投降之后茍活幾年,只怕王彥章更愿意一死以換取青史留名。
“若是他年輕十歲的話,或許還能將其勸降;但現在的話只怕很難,換做是我也不會選擇投降。更何況,若是王彥章直接投降了,那他還是歷史上的那個王彥章嗎?”楊渥搖了搖頭。
王彥章之所以出名,更多的是因為他的忠義;若不是因為忠義的話,光憑他的武勇是很難有那么大的名聲的。
這個時代的將領很多都很武勇,在這方面王彥章并沒有太多的突出之處;唯獨他的忠義才讓他在這亂世之中就如同一顆璀璨的明星照耀世間,青史留名。
楊渥的命令很快就傳達下去,事實上史弘毅之前打的就是生擒王彥章的想法,所以這段時間主要就是派兵輪流上去,以消耗王彥章的體力為主,讓他逐漸變得精疲力竭。
否則若是史弘毅真想將其殺死的話,早就可以讓人用亂箭將其射殺,也不至于拖延到現在。
又過了一刻鐘時間,隨著“砰”的一聲響,王彥章手中的長槍被磕飛,掉落在地上發出清脆的聲響;周圍眾多吳軍將士一擁而上將其生擒,押送到山坡上楊渥身前來。
……
鄆城城外,梁軍大營中,董璋等將領看著眼前空蕩蕩的營地一時間默然無語。
“將軍,從得到的消息來看,王彥章他們昨天就率部離開了,應該是在知道自己被免去應援使之后就出發了,或許是去襲擾敵軍后勤去了吧?”許久之后,有將領站出來道。
“什么襲擾敵軍后方?肯定是此人得知自己被免去應援使后,覺得屈居將軍之下讓他感到難堪,所以趕在正式詔令下達之前就溜走了。”頓時就有人反駁。
“不錯,他身邊也就五百騎兵,而吳王親征鄆州,據說他身邊帶了五千騎兵。王彥章若是用五百騎兵去襲擾敵軍,這與送死何異?他肯定不會這么干的。”
有將領提出來:“難道就沒可能他領著五百騎兵直抵鄆州城下,對正在攻城的吳軍發起決死一戰?本將聽一個在王將軍麾下效力的兄弟說,王將軍有這種打算,想要建立不世之功。”
這種說法剛一說出來,就引得眾將“哈哈”大笑。
“開什么玩笑?還直沖鄆州城下?你當我是傻子,還是當王彥章是傻子?”
“就是,要不就是當吳王是傻子,幾萬攻城大軍,其中還有五千騎兵,若是這都能讓王彥章殺到鄆州城下,那吳王還不如自己撞死得了!”眾將紛紛取笑。
“夠了!”董璋終于開口了:“若說王彥章帶兵去襲擾敵軍后方,這一點本將是相信的,畢竟此人的驍勇諸位也都知道。但若說此人帶著五百騎就敢殺到鄆州城下去,對攻城的吳軍發起突襲,這一點本將卻是不信。”
其實董璋對王彥章還是很佩服的,他自己雖然作戰也算勇敢,經常會身先士卒,但比起王彥章來還是差了很多。
不僅如此,在用兵能力、統兵方式等方面,王彥章同樣有不少地方值得董璋欽佩;不過欽佩歸欽佩,董璋卻不會因此就傻到同意王彥章的建議,帶著六千多殘兵敗將與他一起去鄆州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