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是現代意義上的人人平等,那最早就應該是啟蒙運動。
思潮的最早倡導者不好說,但比較有名的是伏爾泰、盧梭、康德等人,他們提出天賦人權,上天賦予人類自由和平等。
這些思想,大多受到基督教的影響,他們認為這些權利是生而有之的,如果非要尋找這些權利的論據,可能只能去倫理學或者哲學的領域尋找。
對于第二個問題,答案取決于第一段的定義。
不同的定義決定了它是愿景還是趨勢。
人格和尊嚴上的平等現代社會已經公認。
倫理上的平等現在全世界都處于爭論中,比如該不該取消死刑?
該不該禁止墮胎?
該不該取消安樂死?
私生子該不該和婚生子一樣擁有繼承權?
偷渡者該不該擁有國民身份?
機會和權利的平等,是現在和未來社會的必然趨勢;
但如果是地位、權力、財富上的平等,這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而且即使是作為一個“愿景”,它們也太過可怕了。
總而言之,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怎么能算是平等?
能力不同,所以社會地位自然也不同,如果這樣也平等,那就太可怕了!
人人都不愿意奮斗,不愿意去努力。
反正努力與否,結果都是一個樣。
如此一來,整個社會的文明必將全面崩潰。
從天文地理,政治人文、世界的區別等等,陳恒之都告訴了拜月,說了很多,很多。
而拜月和劉晉元等人則如饑似渴地學習著,誠心請教。
一點知識都不放過,迅速吸收消化著,快速成長,一人教,幾人學,時間緩緩流逝。
拜月果真是天縱奇才,各種理論知識,只要稍加提點,就能融會貫通,甚至舉一反三。
而他又樂于提問,正是做學問的人才。
在陳恒之的講解下,一扇扇神奇的大門被打開,拜月教主樂此不疲,只感覺尋到了人生的意義與目標!
兩人就如何發展南詔國生產力,與保障南詔國安全穩定,進行了協商討論,最終達成了一致。
………………
南詔國,地處中原神州的西南邊陲,國小民微,全國約一百余萬平方公里的大小,總人口不過百萬之數,有漢人、烏蠻、白蠻等族,主要大城有大理城、拓東城、騰沖城、姚州城等。
國內有趙、楊、李、石等大姓,境內大州六百戶,小州二三百戶,州有州牧治理,雖然表面上是由國王指派,實則大多都是拜月教的骨干成員。
在語言文化、人文風俗上,大略與漢人相同,幾欲被漢族同化。
然而,南詔的制度與中原大唐王朝之間最大的區別就是,南詔國內尚有奴隸的存在。
不錯,就是奴隸。
奴隸主掌握了奴隸的所有,一言定生死。
通常而言,奴隸主又是大地主,部落頭領,一州州牧等,都是南詔國內的實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