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組的氛圍很融洽,沒出現什么狗血的勾心斗角。
至少韓試認為沒有。
韓試跟著劇組從蓉店跑到燕京,又從燕京跑到巴黎,每天看著導演和演員拍戲,很有大開眼界的感覺。
比如韓試才知道,電影拍攝不是按照呈現出來的劇情按部就班來的,而是一個一個單獨的場景就近拍攝,先后順序都是完全打亂了的。
在一個取景點拍完了所有的戲份才會換下一個地方。
又如在一聲第幾場第幾記的艾克森之后,演員們迅速進入狀態神色表情的切換,讓韓試嘆為觀止。
在現實和戲中出入自如,一會兒是劇里面的人物,眼神坐姿都有講究,轉過頭就能若無其事地跟人說笑聊天。
韓試經常湊在黃中邊上,坐在監視器后面通過鏡頭觀察,黃中看的是表演,韓試看的是神奇。
有時拍攝順利或者演員的表現出彩,黃中也會興致勃勃地指點一下韓試奧妙,精彩的點在哪,導演如何掌控。
多半屬于對牛彈琴。
“陳道中老師的演技不用說,程躍如和章青艾,也是兩個不錯的苗子。”兩名年輕演員得到了黃罍和黃中的一致肯定。
能不用心么。
現在對于兩人而言都是一飛沖天的機會。
韓試都碰到過好幾次,程躍如和章青艾在休閑時間琢磨劇本,晚上相互對戲,認真得跟提前排練似的。
“幾位都看過劇本了,今天的戲在劇中是個不重的部分。”黃中講戲時韓試每次都會旁聽,從紙上的文字變成鏡頭里的畫面,就是導演將劇本理解運用出來的過程。
“背景你們也都了解了,重頭戲肯定是接下來馬上就要進行的巴黎和會,顧維鈞在會議上振聾發聵的演講。”黃中把幾個主演拉到一塊,“可是在**到來前,所有圍繞著主角顧維鈞身邊的角色,都不是可有可無的。”
幾人點點頭,盡管現在拍的電影是偏向紀實性質的,但藝術手法肯定同樣重要。
里面的角色都不是一張張臉譜,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一切潛伏著壓抑著掙扎著的不起眼的片段,都是為了最終合理地劇情推向圓滿。
就如憋足了一口氣,一下子吐出來的酣暢淋漓。
“這段戲呢,主要是歷史上會議召開前的一幕,顧維鈞、肖克儉和梅的日常對話。
當時的華夏是作為戰勝國出席的,國內有很多人對和會抱有相當高的期待,甚至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作為談判代表之一的顧維鈞,壓力是巨大的,一邊背負民眾的殷殷期盼,一邊是國內北洋正府的軟弱不作為,而顧維鈞又深知國際形勢上的不容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