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的情節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為了反抗迂腐的貴族家規,主人公柯希莫在十二歲時決定上樹生活,然后他一輩子都住在了樹上。
一輩子都生活在樹上,怎么可能?當初韓試剛讀到時,和所有的讀者想法不約而同。
在卡爾維諾的筆下,完美地解決了可行性的問題。柯希莫在樹上的衣食住行、娛樂、學習、愛情,都充滿著原生態式的自然,沒有半點違和感。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本來一件近乎荒唐滑稽的事,竟然讓人產生看童話一樣的美好念頭。
生活中又有多少一想就覺得不可能的情況,被人們的思維定式屏蔽了探索其可能性的機會。
至于小說所表達的主旨或意向,最直白淺顯的解讀就是叛逆和反抗。
十幾歲的青春期,叛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現實中的叛逆,常常沒有明確的方向,大多數只是為了圖一時之快,出一時之氣,對一切規則的逆反,為了叛逆而叛逆。
就像很多搖滾人動不動就高喊著抗爭和不妥協,聽上去熱血沸騰,實則大部分估計自己都說不明白反抗的是什么,反抗之后追求的又是什么,或許僅僅是對現狀無能為力的不滿,乃至干脆就是當成了一句裝酷的口號。
韓試不免想起了才去過的《樂隊》。
如同彭三石一樣的不安分,韓試是格外欣賞的,因為他會之付諸行動,可有的就比較可笑了,只在嘴上大喊著向往自由的人,跟網上的怨婦一樣可笑。
今天太累了,不想工作,如果能隨時辭職,該多自由;如果單身,不用養家糊口,不用上有老下有小的操勞,該多自由;如果可以胡吃海喝不變胖,想走就走的玩樂,該多自由……這些類型的所謂自由,無非是在逃避責任的前提下對權利的奢求,以及對感官**的片面貪圖與屈從。
康德說自由不是你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而是你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顯然停留在前者的人不計其數。
柯希莫一生都沒有從樹上下來,他叛逆的決絕,可謂驚世駭俗。可他叛逆方式的節制性叛逆程度的徹底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表面叛逆的柯希莫,本心上是一個很守規則的人。生活在樹上,無人管束,沒有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自由的鐐銬也被扔到了樹下,可他在日常生活中仍一直恪守著樹下世界約定俗成的規則,無論是吃喝拉撒與狩獵,他保持著對他人的尊敬,維持著自身的文明狀態。
所以在樹上生活的柯希莫,只是行為上的不合常規,并非對規則的完全不屑一顧。相反,他其實是在世界的各種規則之上,制定了只針對自我的嚴格的規則,并且用漫長的一生去遵守。
與華夏祖先教下來的君子慎獨的道理,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
現在網絡上的戾氣特別重,很多人到了網絡上就似乎可以無所顧忌放肆發泄、懟天懟地的上竄下跳,未嘗不是分不清規則與自由的邊界。
沒有規則的自由,只會是不堪入目的混亂。
而柯希莫正是沒有混淆邊界,才一直享受著有權利選擇想要的生活的自由,并可以真正的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