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清朝陸軍自從朝鮮牙山、平壤戰敗之后,士氣不振,將領多無抗敵決心。宋慶雖負節制諸軍之名,各路清軍實則不服調度。而日軍則是士氣高昂,野心勃勃。
日軍先于九連城上游的安平河口泅水過鴨綠江成功。當夜,日軍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游架起浮橋,清軍竟未覺察。
25日凌晨6時,日軍越過浮橋,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堅持抵抗,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占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
26日,日軍不費一槍一彈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在不到三天內,清朝重兵近三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州旅順之戰也開始于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
日本第一軍進攻旅順,鴨綠江清軍防線的同一天,大山巖大將指揮的第二軍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旅順后路上的花園口登陸,其實登陸地點這些情報早就被日本間諜收集,并在戰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由于李鴻章一心要保旅順港,清軍便沒有在此處設防。
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十二天,清軍竟坐視不問,只有當地的農民自發抗擊日本軍,暫時拖住了日軍的行動。
11月6日,日軍擊潰清軍連順、徐邦道等部,進占金州(今遼寧大連市金州區)。
7日,日軍分三路向大連灣進攻,大連守將趙懷業聞風潰逃,日軍不戰而得大連灣。日軍在大連灣休整十天后,開始向旅順進逼。
當時旅順地區清軍有七統領,道員龔照玙為前敵營務處總辦,有“隱帥”之稱,共轄33個營,約13000人。
18日,日軍前鋒進軍土城子,徐邦道的拱衛軍頑強抗擊,次日,龔照玙竟置諸軍于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臺。
19日,黃仕林、趙懷業、衛汝成三統領也先后潛逃。
21日,日軍向旅順口發起總攻,次日,號稱“東亞第一要塞”的旅順陷于日軍手中。
日軍攻陷旅順后,即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4天之內連續屠殺了中國居民2萬余人。
二十二日旅順失守,日軍在旅順制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遼東半島全面陷落,京津危在旦夕。
戰爭打成這個樣子,不能再視而不見了,慈禧終于坐不住了,請出了被其罷黜的恭親王,想通過奕訢與外國人打交道的經驗與日方達成和議。然而,此時的六王爺已經六十二歲,十年的雪藏已經讓其鋒芒不再,世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鬼子六雖全力以赴也無力回天。
因此,恭親王奕欣雖然連續的奔波在東交民巷的各國公使館之間,但是卻沒有產生任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