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司府的對馬國守護代(代理守護)宗盛明,聞報后毫不吃驚。因為宗盛明早就知道元寇要來了。
宗盛明很清楚,就憑對馬國的上萬百姓和數百武士,根本無法阻止元寇占領對馬。
對馬國,根本守不住。
但是,對馬國必須堅決的抵抗元寇,目的只有一個:挫敗元寇的銳氣,用鮮血,點燃神朝武士的憤怒。
說白了,對馬島的軍民,是用來玉碎的,也是用來祭祀“八百萬神靈”的。如今整個日本神國,上至天皇陛下和北條大人,下到普通百姓,都在進行“祈神”。希望神靈幫助神國消滅來犯的元寇。
不光對馬島,就是身后的壹岐島,也是無奈之下的“犧牲”。幕府認為,通過兩島軍民的犧牲,讓元寇看到神**民敢于玉石俱焚的誓死之心,挫其銳氣,甚至知難而退。
作為對馬國的守護代,少貳家的家臣,宗盛明當然不會舉家殉葬。他的兒子,已經留在了肥前國。
“諸君!元寇既來,七生報國的機會,總算到了!”宗盛明對御家人武士們喝道,他頭上戴著孝,連身上的“胴丸”(盔甲),也戴著孝。
三百多名御家人武士,人人戴孝,給自己戴孝。他們等這一天,不是一天兩天了。
“愿跟隨盛明閣下,殺身成仁,七生報國!閣下,請下令吧!”
三四百名武士一起按刀喝道。
宗盛明猛然站起來,矮小精壯的身軀挺的筆直,腰間太刀霍然出鞘,閃過一道炫目的雪光。
“那么,諸君,就帶著島上的足輕和農民,如同飛蛾撲火那樣,向登陸的元寇,發起決死之戰吧!拜托了!”
“嗨!!”數百武士雷鳴般應答,轟隆隆沖出國司府。
然后,宗盛明回過頭,看著已經一身盛裝的妻子,聲音悲愴的說道:“清子,你準備好了么?”
清子流淚點頭,跪下拜道:“那么,就和您在黃泉相見了。請您,一定不要忘記我的樣子。”
宗盛明點點頭,深深看了清子一眼,然后大步出門而去。
清子呆呆看著宗盛明的背影,直到看不見了,就取出早就準備好的白綾,在兩個侍女的幫助下,懸梁自盡。
一群侍女跪下磕頭之后,也紛紛懸梁自盡。
就在宗氏家眷紛紛自盡之際,宗盛明已經率領僅有的一百騎兵,抱著必死之心,向元軍登陸的海岸而去。
日軍騎兵的戰馬,不裝備馬蹄鐵,而是裝備“草馬鞋”。他們認為,“草馬鞋”比馬鐵蹄更輕,奔馳起來聲音更小,有利于沖刺和奔襲。
所以,宗盛明的一百騎兵奔馳起來,不是“噠噠噠”,而是“噌噌噌”。
之前派出去的數百武士,此時也紛紛背著靠旗率領足輕和青壯,與宗盛明的一百騎兵匯集在一起。
等到海邊時,已經匯集了三四千人。當然,大多數都是青壯農民,很多人連鐵制武器都沒有,用的只是竹槍。
但是,人數雖然不多,卻有上千面靠旗。這旗子一多,看上去也頗有威勢。
宗盛明的戰術,仍然是日軍在擅長也最常用的“一騎打”和“散兵戰”。也就是所謂的斗將,捉對廝殺。
后世日本人為什么那么喜歡《三國演義》?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書中有大量的“一騎打”(斗將)。
日軍并不是不懂陣法,但一直對“一騎打”情有獨鐘。這是因為日本武士太過于追求個人勇武,戰場表現欲太強。
日本武士在戰場的心理,非常獨特。他們帶著悲情主義的意念,將自己的“兵名美譽”展示給人看,就像在舞臺上表演一樣。
他們的觀眾,不光是自己的戰友,也包括敵人。一個將領的“兵名美譽度”是否成功,勝敗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勇武無畏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