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要去銅陵縣采銅,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新礦,緩不濟急。
黃華留下的這批銅,都是現成的,本來是用來鑄造吳國銅錢的,都不用再煉,可算解決了唐國對銅的需求。
除此之外,還有三萬多名各色工匠,被黃華從環鄱陽湖技術帶抓到洪都城,利用洪都城面積大的優勢,建立了很多軍器作坊。
為何黃華義軍著甲率這么高?裝備也精良?就是因為俘虜了三萬多名工匠。
要知道,就算海東和江浙,加起來也沒有這么多能工巧匠啊。南方良匠,近半都在環鄱陽湖,那里根本就是元廷設在南方的匠造區,元廷還專門設立機構管理這個匠區,派兵看守。
黃華起兵后,在陳讓的建議下打敗了鄱陽湖匠造區的守軍,以解救的名義將三萬多工匠全部抓到洪都城,集中看管,讓他們制造東西,號為匠營。
陳讓遞交的冊簿,就有匠營的資料。李洛看到,其中光鐵匠就有數千人之多。
除此之外,還有甲匠,瓷工,弓匠,紙匠,船匠,藥師,玉匠,火藥匠,木匠,銅匠,漆匠,皮匠等等數十種,種類非常繁多。大到造船建屋,小到造鎖造筆,應有盡有。
而且,都是在元廷工部登記錄名的良匠!
元廷對匠人管理很嚴,入主中原后,將所有的金宋官匠和民間巧匠全部列為匠戶,開匠籍之先河,限制他們的自由,壓榨他們的勞動成果。史書記載,元滅宋,搜括簽發匠人十萬戶!
史書記載元代工匠:“每日絕早入局,夜幕方散。衣食不給,以至賣兒鬻女。”
不但如此,還飽受官吏欺壓:“巧立名目,捕風捉影,蠶食匠戶。”
倘若舍得給錢,那也就罷了。
然而元廷…并不。
給錢,你們想多了。
就是工匠本人每月支米三斗,成年家屬二斗半,孩子一斗半。
再就是半斤鹽。
然后…然后就沒有了啊,大元給你們每月幾斗米,還不謝恩么?
后世說元朝重視工匠的,不是沒腦子,就是沒心腸。
元朝重視的是工匠的勞動成果,不是工匠本身。工匠在大元眼中是什么?就是奴才,工奴罷了。就如同他們重視牛羊,不是愛牛羊,而是因為牛羊的肉啊。
自此我大元發明了匠戶,將匠戶嚴格管控起來,乖乖不得了,中原的技術水平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還用想么?你是工奴,你愿意好好鉆研技術,發明創造,為把你當奴才的主子貢獻聰明才智?
那不是有病么?有幾個人會這么干?
技術不倒退,沒有天理。
現在這批良匠歸了唐國,那就不一樣了。
“君上,完哲都打算滅了黃華后,將幾萬匠人奪回來。可見,元廷對這批匠人還是很在意的。”陳讓笑著說道,“有這批匠人在,我唐就如虎添翼了。”
李洛心情暢快,幾萬能工巧匠啊,現在全部便宜唐國了。
“這批工匠和黃銅,由你負責運到臨安,交給夫人,她會妥善安置的。”李洛把這個任務交給陳讓。
陳讓早有準備,“君上放心,微臣早就安排里面的特務做了宣傳,他們很愿意為我唐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