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哉!”李洛贊嘆道,“我大唐天朝之首都,自當如此!”
即便這長安城李洛和崔秀寧參與了設計,也早看過圖畫,可此時站在長安城下,仍然感受到極度的視覺震撼。
長安城是在先唐長安城的遺址上修建的,所在地勢是關中平原最高的一塊土塬之上,本就具有高屋建瓴之勢。加上宮闕巍峨,城墻高大,就更有俯視關中之態。
人在長安城外,需要仰視雄城。
李洛知道,先唐長安城面積達到八十一平方公里,周長七十二里,已經極大。可是他重修的長安城,面積達到上百平方公里,周長八十里!光說面積,就比當年的長安城更大一籌。
長安城有九道城門,城墻高達五唐丈,厚三唐丈,俱用磚石堆砌。而且每隔十丈就有一座堡壘和炮臺,固如金湯。數年來,光是修建這八十里長的城墻,就用了二十萬勞力。
為了燒制城磚,城墻外挖了一條十丈寬,兩丈深的壕溝,引水入溝,成為護城河。
如此高墻深濠的巨大城池,就是十萬敵軍兵臨城下,也只能望城興嘆,無可奈何。
雖說參考了先唐長安城的布局構造,某種意義上算是還原。但是李洛并沒有使用唐代九門的名稱,他覺得諸如春明門、明德門、金光門之類的名稱不夠高大。
于是,他賜予了新長安九門的名字,以古九州命名,分別是天雍門、天冀門、天豫門、天青門、天揚門等,李洛眼前的城門,就是長安東城的中門天豫門。
巍峨的城樓之上,一桿大大的唐字大旗,在春風中招展,還有代表大唐皇室的國旗:龍鳳呈祥旗。
十余丈長,三丈寬的的護城河之后,是一道巨大的城門,城門最上面,是“長安”兩個隸書大字,在下面是“天豫門”三個稍小的隸書大字。
護城河邊,跪滿了前來迎接的內政府和禮部官員。他們提前一段時間到長安,已經準備就緒。
“天子已到!朝廷已到!起樂——”吳鎮樓高聲唱喝。
“嗚嗚嗚—”
“轟轟轟—”
一百零八支號角對天齊鳴,一百零八尊禮炮轟然鳴放,響徹云霄。
炮聲和號角聲一歇,隨即鐘鼓齊鳴,百樂同奏,堂皇典雅的音樂悠悠而起。儀仗隊伍萬千旗幟漫卷如畫,伴隨著大象、熊貓、犀牛、獅虎、白鶴、大龜、青牛、白馬、梅花鹿、蟒蛇等瑞獸。
“唳!唳!”九只海東青在蒙古養鷹人的指揮下,帶著祝賀天子的彩色條幅,展翅高飛,直上蒼穹,在城樓上翱翔盤旋,猶如鸞鳳。
城樓上八八六十四名舞姬,翩翩起舞。高樓之上,一個猶如神女的歌者懷抱琵琶,在舞姬的舞姿環繞中引吭長歌道:
“圣王開社稷,煌煌大唐基。漢家光復哉,開疆三萬里。日月照山河,龍鳳飛帝畿。御駕長安日,天下盛世啟…”
歌聲嘹亮高遠,聲動萬人,猶如天籟之音。
唐廷君臣聽著歌聲,很多人的思緒都飛回到當年臥薪嘗膽,立志驅除韃虜,恢復中原的崢嶸往事中。不少元從將領,都是目中含淚,喜極而泣。
只有即將來到長安之際,他們才徹徹底底的感知到,大唐偉業終成!
跟隨圣主建功立業,成就一世英雄,留名青史,博得封妻蔭子的富貴,不枉費大好男兒之身。
能夠為主公所用,恢復中原社稷,開創大唐盛世,何其幸也!
巧的是,也不知為何,就在這歌聲將歇之時,忽然用來作為儀仗的南洋白象,其中一只揚起巨大的鼻子,仰天嘶吼。
“哞—哞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