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爭是最壞的,往往不論是非,只論立場。而部門之爭,卻是利大于弊。作為統治者,李洛和崔秀寧很樂于看到各部門相互爭斗,只要斗而不破,那就是好事。
將部門之權,變專管為主管,雖然會造成一些職權重疊,但根本目的是相互監督,為了吏治,不是為了鞏固皇權。
當然,任何舉報,都要經過有司調查,舉報信還要專門備份。倘若是誣告,那么告密者也會付出慘重代價。
可以說,大唐的官是既好做又難做。
說好做,是待遇優厚,重實干而輕應酬,也不用溜須拍馬。說難做,是道無處不在,約束言行舉止,不知道又多少眼睛盯著。
就算對上級太過恭敬,說一些漂亮話,也有可能被衛道士扣上阿諛奉承的帽子。
要是對下級動不動發脾氣,也有可能被衛道士扣上跋扈專橫的帽子。
給某人安排幾次不好的差事,就可能被扣上打擊報復穿小鞋的帽子。
一把手以權謀私,二把手就準備舉報,取而代之了。
舉報,成了升官的捷徑,名利雙收。
甚至,還有一把手策劃假貪污,引副手上鉤誣告的。但是因為他無法洗清假貪污的目的,最后副手并沒有成為誣告,他反而因為故意陷害而被革職。
舉報者當然不傻。
所以官場當中的氛圍,越來越沒有官場的人情味了,最好是不卑不亢的做人,老老實實做事,越是公心,反而越是舒坦。
私心雜念越多,也就越是痛苦。
很多,大唐官員們就總結出來一個規律:越是德操好的人,就越不容易犯錯,越容易升官,也活的更瀟灑,因為心境通達,公心便是私心。
于是,官場中出現了宦修。
宦修發源于南京臨安,如今影響力越來越大,有漸成道家一派的趨勢,和如今已經成為道家一派的武道派,隱隱有分庭抗禮之勢。
所謂宦修,就是秉持公心身體力行的修持官道從而感應天地神靈,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成為一代良臣,就是官道有成,甚至官道大成,生前后世得享天朝氣運。
那什么是官道呢?
就是忠、公、廉、仁、能、明、勤、誠、謹,共九字,俗稱“九字官訣”。
身體力行,言行如一的修持“九字官訣”,就是宦修了,也就是宦海修道。
宦修派尊諸葛亮為“大成賢良”,以諸葛孔明為教主,開大唐天道教宦修一派。在身份認知上,宦修派認為自己屬于不在道廟的道士。
而且,這個派別的崛起,并不是李洛和崔秀寧推動的,完全就是自然而然的產生。只是兩人樂見其成,沒有干涉罷了。
宦修派以“九字官訣”為真言,以李洛《洪武政要·輯錄》、《大道論》,以及諸葛亮《便宜十六策》、《心書》、《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戒子書》、《戒外甥書》這諸葛六書為經典。
還將宦海修道的成就,分為初成,小成,大成三大境界。
宦修的方法是身體力行,實干為主,心修為輔。既通過在做官生涯中的行動,以及靜心明志的思考,來達到修煉的效果。
宦修派相信,宦海既是道場,修煉到大成境界,就能身居高位,治國安民,輔佐天子,造福天下,成就入世之偉業,修得出世之正果。從而感應天地神明,享受天朝氣運,精神不滅,浩然長存。
可以說,宦修派乃是應運而生,一出世就受到大唐官員的歡迎,影響越來越大。
PS:這章寫的真是累,幾乎都是論述文了。這樣的篇幅,其實不好寫也不好看,但還是要做個交代。越是快要完結,就越是要收好尾巴。蟹蟹書友大大的支持,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