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哪怕各國并不限制民眾擁有自己的機器人,但由于能源問題一直沒能得到解決,所以這些機器人哪怕買得起租得起,但也用不起。
別看機器人的大小與人類相近,但實際上每臺機器人的耗電量是非常大的。
平均下來一個月十萬度電真的不是普通人受得了的——哪怕在這個因為太陽能板的緣故電費已經降低了不少的時代。
而耗電量這么大的原因就在于每臺機器人的核心組件,量子處理器上。
耗電量的90%都被這顆人造的‘大腦’給消耗掉了。
貌似很夸張,實際上并不夸張。想想超算吧,這些機器人如果純粹以算力來計算,其性能遠超一般超算的水平——不過實際中并不會這么高,因為還有大量的算力要維持意識的存在,這就像人類一樣。
人類的大腦的算力可是相當優秀的,性能并不亞于計算機。
只是大腦擁有的大部分算力都在維持人類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能夠被主觀意識操控的只占據了其中相當低的一部分。
直立行走需要算力;跑步需要算力;眼睛接收到的電磁波并轉換為圖形圖像需要算力;吃飯喝水需要算力;呼吸需要算力;就連拉屎都需要算力。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類所忽視的生理行為都需要大量的算力進行輔助與控制,能再擠出一些空余的出來供人類去胡思亂想已經是生物學上的奇跡了。
而生物大腦的能效比,是超出人類理解的。
只是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類的平均體溫在36.5攝氏度左右,而人腦也一直維持在這個溫度下保證人類意識的存在。
這尼瑪是個什么概念?
想想各種精密芯片的散熱問題,就愈發感覺到生物大腦的魔幻。
單論每時每刻都能進行上億像素影像的即時處理,也就是單單一個視覺器官,人類的造物要是想做到,怕是得一直泡在液氮里進行散熱了。(神經可不是超導,那么大腦是怎么處理散熱問題的目前還沒有辦法去解釋。)
因為這些問題,所以哪怕機器人真的能造出來了,但受限于能源問題暫時沒有解決,所以機器人還是不能大規模的進入到人類社會中。
像每個人都擁有幾臺機器人這種情況,幾十年內都不會發生。
畢竟大部分機器人的生產力與大部分的能源都要投入到一個暫時沒有任何回報,只有不斷付出的世紀大工程上。哪怕個人真的能夠擁有機器人,也是一些有錢人的奢侈品,對于買得起的人來說,他們也不在乎讓機器人去工作給自己賺的那點錢。(無法大規模,因為有上限,個人最多擁有三臺。而企業雖然能申請大量機器人,但需要付租金給國家,還有考慮到電費,這些都不便宜。)
【叮——220年,藍星核五國宣布火星登陸計劃。計劃在225年的6月1日發射一艘載有五名宇航員的飛行器登陸火星。】
畫面中顯示出的新聞發布會現場,核五國向在場的記者隆重宣布火星登陸計劃,并且執行火星登陸任務的五名經過精挑細選的宇航員也都到了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