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五國每個國家都派了一名宇航員,不知道是因為什么原因,不列顛派出的是一名女性宇航員,大概是某種奇怪的正確?
“60年前,我們就將人類送上了月球,但隨后我們仿佛告別了頭頂的星空。這是令人遺憾的,也讓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抱憾終生,更讓無數對那片陌生新世界滿懷希望熱切的人們失落嘆息。吾等人類,何至于此?”
“但這一切都過去了,人類的歷史也將以今天作為分界線,我們所苦尋美好生活,我們與生俱來的神圣使命,一直就在那里。這走向星辰的征途,也將從今天開始踏出第一步。”
這項火星登陸計劃不僅有核五國的參與,藍星上各個擁有一定航天實力的國家都參與了進來,也確實稱得上是舉全球之力進行的一次航天大計劃。
從205年開始,藍星就一直在往火星發射探測器或衛星,都在為人類登陸火星做準備,直到219年,才算是完成了通過反重力技術進行火星登陸的論證,試驗的結果非常好。人類目前所掌握的反重力技術雖然最高只能達到五萬米的高度,但這是在維持平衡與浮空的情況下。實際上只要在星球的引力場范圍內,反重力技術(或者稱作反作用立場域技術)就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219年的那場試驗中,航天團隊就是直接從火星的近地軌道開始直接使用了反重力技術朝著火星地步降落,一開始速度很快,但是隨著高度的降低,降落速度也越來越緩慢,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人體完全承受的住。
所以原本登陸火星最難一步反而成了整個登陸過程中最簡單的一項任務,只要飛船成功入軌,降落就易如反掌。
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宇航員們的返程問題。不過這也不是什么太大的問題。所謂的力大磚飛,多帶點燃料就行了。反重力引擎所需要的電能可以通過太陽能板及時補充,只要飛船建的足夠大,燃料是想帶多少就能帶多少。(雖然越重越不好降落,但這在反重力技術面前就不是問題。)
最有意思的一點是這艘將五名航天員送到火星,并進行登錄的飛船的名字。
一開始有些國家推薦使用‘哥倫布號’,代表著人類發現一片新的大陸,也代表著大航海的精神。
不過這個名字也受到了很多國家的質疑,特別是一些有色人種,直接就被冒犯到了。
而哥倫布在發現新大陸后所發生的事情也確實是一些國家一些人無法忘卻的傷痛,所以這個名字就理所當然的被斃了。
然后又推薦了‘希望號’,涵義很直白,也通俗易懂。
不過考慮到東瀛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是用了這個名字,最重要的是,東瀛的這項計劃還失敗了。同樣的名字,同樣去火星,這太不吉利了,所以也棄用了。
接著就是‘先驅者號’,也是一個很直白的名字。但是考慮到先驅者10號的名聲過于響亮,繼續用這個名字有點莫名的別扭,也只能棄用。
最終討論來討論去,華國所提交的‘螢火號’便成了飛船的正式名稱。這個名字有點內涵,也很含蓄,有很多的意指。經過翻譯后也可以稱作‘燭火號’。
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類的這次火星登陸計劃確實只是區區的螢火,在星辰間不值一提,但這螢火也代表著人類的希望。
只要藍星上每個人都為其添薪,那這微弱燭火就一定能爆發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