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陽看了一下。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唐太宗碑刻。信不信,這6塊石碑你出十幾億都有人購買。它甚至超過了清明上河圖,一級別。
首先,來說一下王羲之書法。
王羲之自不用說。稱圣的人物,書圣,巜蘭亭集序》名傳千古。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它的真跡有沒有,
直接跟你說,沒有。
桓玄的一投,
歷史上第一次集中銷毀王字,就是恒玄的一投,當時桓溫之子桓玄操縱朝政,此人極其猥瑣,篡權做了幾天皇帝,即狼狽下臺,倉皇逃命之際,把攜帶的二王書法都投進長江。背后的陰暗心理是:我得不到的你們也別想得到。
梁元帝的一燒,
唐太宗的一句遺囑,太喜愛王字,用王字陪葬,包括巜蘭亭集序》真跡,五代的溫韜盜開昭陵后,列出的盜寶名單上根本沒有《蘭亭序》。到底是《蘭亭序》藏得太隱蔽,溫韜沒發現,還是高宗根本沒有按照太宗的意思做,我們已不得而知,《蘭亭序》的失蹤之謎也成了書法史上最大的懸案。
然后,靖康之難,北宋亡國,徽宗、欽宗被金兵擄走,皇宮中所藏的王羲之真跡也下落不明,從此以后,王字真跡再也找不到了……。
現在傳世的王義之書法是怎么回事呢。
拓本。和摹本。
什么叫拓本。
即用紙緊覆在碑碣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
傳世的《十七貼》,宋拓本,原碑失佚。孤本,現藏于存藏于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
《定武蘭亭序》,唐太宗喜晉王羲之父子書法,得《蘭亭序》真跡,命人臨拓,刻于學士院。五代梁時移置汴都,后經戰亂而遺失,北宋慶歷間發現,置于定州州治。大觀中,徽宗命取其石,置于宣和殿。北宋亡,石亦散失不傳。定州在宋時屬定武軍,故稱此石刻及其拓本為“定武蘭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簡稱“定本”。
《定武蘭亭序》,臺/1北故宮博物院藏。不用問,肯定是國寶南遷時帶過去的。
......
拓本來源于碑刻。
從書法常識上講,再好的拓片,也不如原碑;再好的碑刻,也不如真跡。
這6塊王羲之小楷黃庭經唐太宗碑刻。
朱晨陽也在網上查了一下來歷。
來源于唐太宗。
前面說到了粱元帝的一燒,粱元帝是王羲之的“粉絲,”那么唐太宗是“鐵粉”,唐太宗做了一件事,
王羲之小楷《黃庭經》,是千百年來歷代杰出書家筆下的小楷宗法之源。
可想而知,這6塊碑刻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跡,有多珍貴。
另外,從其上拓下來的拓本,現存一,臺/1北故宮博物院。不用問。。。
現在有碑刻,再拓一本,就是存二了。
----
書友們,看得還可以,收藏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