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二十多萬買車的也別覺得賺了,以特斯拉的生產成本,未來還有很大幅度的降價空間,大冤種沒機會當,小冤種總是免不了的。
特斯拉早期的一體化壓鑄,只是將車身的幾十個零件整合在了一起,這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10版本。
而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的ct技術,是現在新能源車生產的主流,算是一體化壓鑄20版本。
ct技術全稱cetoack,就是減少了或去除了電池模組,直接將電芯、電池殼整合掛到車身底盤中,也就是媒體上俗稱的“電池三明治”。這樣的話一輛汽車能節約300到500個零部件。
比亞迪在ct技術上更進一步,研發出了ctb技術,也就是“電池車身一體化”的理念,算是一體化壓鑄技術的30版本。
這項實現了電機高扭轉的剛度,也讓車身的一部分參與了傳力和吸能。總的來說就是讓車動力更強,也更加安全。
王總帶著李衛東,又來到了另一間實驗室。
“這是我們研發的氫能源電池”王總話音頓了頓,接著說道;“研發難度比我們想象的簡單,就技術層面而言,量產應該不是問題。”
“專利限制呢日本在這方面幾乎有著專利的壟斷,要是搞量產的話,恐怕繞不過日本的專利。”李衛東開口問。
“專利也不是問題,已經有日本企業向我們發出了合作的邀請,他們愿意分享在氫能源方面的專利。”王總開口說道。
“日本人的條件苛刻么”李衛東馬上問。
“以日本掌握的專利數量,如果真的愿意向我們開放,那么他們的要求還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王總回答說。
“日本人愿意的專利技術,應該不包括氫氣的生產、運輸和儲存吧”李衛東又問道。
“氫氣生產方面的專利,日本掌握的也不多,至于運輸和儲存方面倒是有一些,不過在我們前期的接觸當中,對方不愿意過多的透露,倒是氫能源電池應用方面,日方是比較愿意分享技術的。”王總開口說道。
李衛東思量了片刻,開口問道;“也就是說,在氫能源應用方面,日本的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而且愿意分享。但在氫氣運輸和儲存方面,日本大概率掌握了核心技術,但還是想吃獨食。至于氫氣生產的技術方面,日本人也是半斤八兩,沒有多少領先。”
“我們的戰略部也是這種研判。”王總點了點頭。
“呵呵,看來還是得點對科技樹啊”李衛東笑著長嘆一口氣。
“科技樹”王總遲疑了一下,隨后開口說道;“這是游戲里的說法吧你的意思是日本人走錯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