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者當然是能者居之,把民主選舉帶到企業管理當中,讓員工自己選領導,就是嫌企業死的不夠快。
然而在國企當中,員工發揮主人翁意識是值得提倡的,國企搞民主建設,更是一件正確的事情。
比如每年選出一批職工代表,參加職代會,參與企業的重大決策,是國企里必備的事情。
換成沃爾瑪、亞馬遜、蘋果、三星等公司,哪有職代會這東西,有啥重大決策,董事會和管理層說的算,員工連“被代表”的機會都沒有。然而這些企業卻能夠成為世界頂尖。
所以當朱士聰提出,讓服裝廠職工自己選擇承包人選的時候,于正誠雖然心中暗罵瞎胡鬧,但卻不能反駁。
朱士聰則繼續加碼道:“關于國有企業的承包,政策方面雖然沒有禁止,但也沒有明確的依據,說不定哪一天,政策一收緊,這承包也就成了違規的事情。我們讓服裝廠的職工選擇承包人,也可以規避政策方面的風險嘛!”
朱士聰一句話,說到了眾人的心坎里。對于這種政策尚且不明確的事情,包括于正誠在內,大家都不愿意承擔責任。
讓服裝廠職工自己選擇承包人,一旦出了問題,那也是服裝廠職工自己的選擇,運輸公司的領導層可以推卸掉大部分的責任。
牽扯到承擔責任的事情,運輸公司的領導班子瞬間站在了朱士聰這一邊,大家都支持,讓服裝廠的職工自己選擇承包人。
國內第一例的國企承包發生在1984年,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議。而改革開放正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時期,國家對于承包國企,也處于謹慎觀望的當中,不提倡也不制止。
直到1985年,新華社發了一篇文章,肯定了第一例國企承包案例,承包國企逐漸的開始被認可。
1988年國家發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才讓承包國企有了明確的政策依據。
而在1986年,國家雖然已經開始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充分的經營自主權。但畢竟沒有白紙黑字的政策依據,很多國企領導,對于承包這件事情也是很謹慎的。
……
于正誠將李衛東叫到了辦公室,大致說明了開會的情況。
“這么說,我多了一個競爭者?”李衛東一臉詫異的問。
在李衛東看來,服裝廠這個爛攤子,應該沒有人愿意接手才對,卻沒想到還有人跟自己爭,真是不嫌山芋燙手。
“是公司醫院的后勤科長,叫楊鵬,他好像是朱士聰的外甥。”于正誠回答道。
“楊鵬,這個名字有點耳熟啊!”李衛東仔細的思量了一番,突然想起來,上輩子的這個時間點,被派去當服裝廠廠長的,就是楊鵬。
楊鵬在服裝廠當了兩年的廠長,非但沒有讓服裝廠起死回生,反而徹底的把服裝廠搞垮了,最后連縫紉機都當廢鐵賣了。
.而服裝廠垮掉的時候,于正誠已經退休,朱士聰成為了公司一把手,采購處王海濱也順勢進入了運輸公司的領導班子,楊鵬便接任了王海濱,成為了新的采購處長,還相當于高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