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知道,陳永華的建議是正確的,如果想要踏踏實實的做產品,是應該去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這種技術。
一旦研發成功的話,不光是可以用在叉車的液壓系統上,像是挖掘機、裝載機的液壓,也可以使用這套系統。
研發新技術這種事情,歷來都是個吞金獸,以當時國內的技術條件,像是負荷液壓傳感系統這種技術,上億的研發費都不一定能做的出來。
若是別人提出要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話,李衛東還真舍不得掏錢,但是陳永華提出要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李衛東就得認真考慮一下了。
沉吟片刻后,李衛東開口問道:“陳老師,以我們現在的條件,研發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的話,你估計需要多少資金?”
“這個還真不好說,研發這種事情,資金自然是多多益善。”陳永華想了想,接著說道;“不過要取得初步成果的話,五百萬人民幣的科研經費也就夠了。”
“你值得初步成果,大致是什么程度?”李衛東又問道。
“你不是要做倉儲叉車么,五百萬人民幣的科研經費,應該能讓1.5噸的叉車,用上負荷液壓傳感系統。如果再想提高荷載的話,就需要加大研發力度了。”陳永華開口答道。
“看來想要完全掌握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研發投入還真不少!”李衛東開口說道。
“還好吧!負荷液壓傳感系統畢竟是現有的技術,我們做研發的話,有很多資料可以做參考。如果是一種新技術的話,那研發投入就真的非常高了。”
陳永華接著說道;“不過在工程機械領域當中,像是這種核心技術,研發的回報率還是很高的,只要把技術做出來,用個二三十年都不會被淘汰。”
“有道理!這錢還真不能省!”李衛東點了點頭。
工程機械的技術,使用壽命都是比較強的。就比如這個負荷液壓傳感系統,至少在李衛東重生之前那個年代,還有很多企業將其當做是產品賣點。
一項技術能用三十多年,那么花點錢研發也是值得的,更何況又不是讓李衛東一次性掏出大幾千萬。
有句話叫零割肉頭不疼,為了這個負荷液壓傳感系統技術,一年花個幾百萬,李衛東覺得還是很劃算的。
……
又到了發工資的時候,丁友亮望著財務遞上來的工資單,只覺得頭皮發麻。
拖拉機廠的那一批職工實在是太費錢了!
拖拉機廠一千五百名職工,一個月就是近百萬的工資消耗,對于重型機械廠而言,這也是一筆非常沉重的負擔。
關鍵是這一千五百人,一大半都創造不了多少產值,基本上就是混日子領工資。
總不能指望一群打籃球的、唱美聲的和放電影的去給企業帶來利潤吧!
更讓丁友亮郁悶的是,這些打籃球的、唱美聲的、放電影的,動輒還都掛著個“主任”的頭銜,他們的工資也比普通工人高,這也增加了工資上的開支。
丁友亮有心要做改革,將拖拉機廠的業務并入到重型機械廠,人員也要拆分精簡,把所有人員打亂重新調整崗位,希望通過人事優化,來慢慢的消化掉拖拉機廠的那一千五百名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