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歌也有翻唱版本,是鄉港莫溫薇演唱的,但是叫什么名字梁涼想不住了。
梁涼寫的第三首和第四首個就是高耀太那兩首著名的《火花》和《純情》。
在零零年代,高耀太是韓流一個繞不開的名字,在零零年前后,李真閑和高耀太基本代表了韓流開始崛起時期最有影響力的兩個組合。
這兩首歌是高耀太做著名的代表作。
梁涼把這兩首歌抽走,基本也就等于斷了這個組合的腰,再加上他抽走了李真閑那首紅透天的《哇》,韓流最初崛起的源頭也就被他給打斷了。
等他的音像公司成立,他再培養出幾個組合,取代韓流里的那些唱跳組合。
上一世韓流往內地倒文化垃圾的場面注定會大大減少。
第五首他選出了一首叫《謊言》的歌。
選完第五首歌他伸了個大大的懶腰,看看時間一點半了。
睡覺!今天他準備就選這么多了,明天再選一些就夠了。
梁涼寫下這些歌曲的名字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要記譜配詞還要在編曲上下功夫。
就是當搬運工也并不輕松。
這些曲子都是流行歌曲,要把它們改成搖滾哪怕是流行搖滾也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海韻音樂節第一天的夜場賣出了五千張整的門票,與白天場相比能盈利個三千五千的。
這點錢梁涼連用眼角去夾一下的時功夫都不想費。
盈利多少錢梁涼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音樂節的口碑。
要把海韻音樂節打造成一個地方名牌,口碑是至關重要的。
從組織管理方面到節目演出方面都要征詢觀眾的意見。
畢竟是第一次親手辦音樂節,自然有照顧不周的方面。
兩天下來,服務人員就匯總了很多觀眾意見。
這些意見中有相當一部分都屬于口嗨,這些滿足個人意愿的意見沒有什么實際作用,除此之外倒是有一些有價值的意見,這些意見將來會被采納。
當音樂節舉行到第三天的時候,一些來自省內的外地觀眾來到連灣,人數達到了幾千人。
這些人一些是準備在連灣旅游,然后順便看一下音樂節。
這些人的到來,進一步擴大了門票的需求。
但是門票的數量卻不會增加,這就出現了供需的矛盾。
加場的呼聲開始在歌迷們中發出。
連灣電視臺對這次音樂節也保持了足夠的重視。
他們做的兩個和樂隊有關的紀錄片都獲得了非常高的收視率,他們不可能不重視這樣一次搖滾盛會。
從第一場開始,他們就現場錄像,先是做成新聞的形式播放,然后連夜做成了十分鐘左右的短片第二天播放。
這部短片播放后,引起了市委一些干部的注意,他們才突然發現音樂節似乎可以和足球一樣成為連灣市的另一張城市名片,而且好像還可以成為一個產業來發展。
因此第三天的夜場,有主管文化產品和經濟的領導就來到了海韻音樂學校,現場觀摩了音樂節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