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幫前不久還在扛鋤頭的農民子弟到幕府、藩府任職做官?豈不荒謬。”
“我也覺得復興科舉制不可取。”君山說道,“但我覺得‘御前試合’的這種考核形式,倒挺值得沿用下去的。”
“多虧了老中大人的這‘御前試合’,給我提供了靈感,在下現在有一個絕對是利國利民的主張,不知諸位是否有意傾聽一二。”
走在君山前頭的北川、吉本、隆喜紛紛轉過頭來看向走在最后面的君山。
“我等洗耳恭聽。”北川道。
“我日后打算向將軍大人進言——讓昌平坂學問所大規模招收幕臣子弟,教授幕臣子弟四書、五經、三禮、歷史、詩文。”
“將入昌平坂學問所的幕臣子弟皆培養成足以輔佐幕政的逸才。”
君山眉飛色舞地講述著。
昌平坂學問所——亦稱“昌平黌”,江戶幕府直轄的高等學校。
江戶時代儒學教育的最高學府。
前身為林羅山建立的弘文院。公元1691年德川幕府授權林氏家族指導祭孔,并將弘文院收歸幕府直接管轄,同時將“弘文院”這一名稱改成“昌平坂學問所”。
“在大規模招收幕臣子弟入昌平坂學問所學習的同時,定期展開考核,考察入學的幕臣子弟們都學得怎么樣了。”
“給予在這考核中獲得不錯名次的幕臣子弟們豐厚的獎勵。”
君山的話音剛落,北川點了點頭。
“原來如此……這就是你剛剛所說的‘御前試合’給你帶來的靈感嗎……”
“讓幕臣子弟們進昌平坂學問所,并定期進行考核……不錯的主意呢。”吉本也附和著。
“這個對幕臣子弟定期進行的考核,我都已經想好名字了。”君山露出一抹帶著幾分得意之色的笑,“就叫‘學問吟味’。”
“學習的‘學’。”
“問題的‘問’。”
“吟誦的‘吟’。”
“味噌的‘味’。”
念出“學問吟味”這個詞匯后,君山便將期待的目光投到了走在前面的北川3人身上。
“‘學問吟味’……不錯的主意。”北川率先給出了正面的評價。
另外的2人也紛紛出聲附和,稱贊著君山所想出的這個名字。
“那我也提個小小的建議。”北川將雙手環抱在胸前,“不要讓‘學問吟味’僅局限在昌平坂學問所一隅了。”
“定期在江戶舉辦‘學問吟味’,讓所有的幕臣子弟都能來參加。”
“不論是否有在昌平坂學問所入學,都可參加這‘學問吟味’。”
聽到北川的這個建議,君山的眼睛一亮,嘟囔道:
“這個主意不錯……的確并沒有必要將‘學問吟味’局限在昌平坂學問所一隅……”
從北川那得到了一個不錯的建議后,君山連忙向北川道謝著。
“君山,我感覺你的這主意真的很不錯。”吉本微笑道,“將軍大人他肯定也會贊同你的這主意的。”
因為4名若年寄中有2人都姓松平,所以為了能于稱呼上予以區分,在2名當事人的許可下,北川他們都是直呼松平隆喜和松平君山的名字。
“在剛從北川君那獲得了一個不錯建議的當下,我現在也是斗志昂揚啊。”君山用半開玩笑的語氣說道,“若不是在意禮節,我現在恨不得狂奔回家,立即著手書寫建白書啊。”
“只是不知老中大人他是否會贊同你的這主意啊……”說罷,北川露出苦笑。
……
……
以北川為首的4名若年寄都已經走遠了,松平定信仍舊留在那間他剛才和北川等人議事的房間內。
在僅剩他一人的房間內,定信沒有再像剛才和北川等人議事一樣恭恭敬敬地跪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