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能模模糊糊看到一點影子的要塞,現在漸漸凝聚出清晰的實體。
剛才在用望遠鏡對紅月要塞進行首次觀察時,因距離還太原的緣故,所以緒方看得還不是很清楚。
在離紅月要塞越來越近后,緒方終于漸漸看清了紅月要塞的具體模樣,以及其周邊的環境。
紅月要塞依河而建。
其周邊有條“幾”字型的河流流經,河流的河道很寬,河水很湍急,在這樣的大冷天里也不會結冰。
而紅月要塞就建于這個“幾”字的里頭。
舉個形象的例子——紅月要塞和從它旁邊流過的河流剛好可以構成一個“凡”字。
河流就是“凡”字中的“幾”,而紅月要塞就是“凡”字里頭的“丶”。
要塞三面臨河,緒方他們現在就是在靠近沒有臨近河流的那面圍墻。
沒有臨河的那面圍墻有著扇巨大的大門。
圍墻也好,門也罷,統統都是木制的。
在又靠近了紅月要塞一些、能夠更清楚地看清紅月要塞的模樣后,緒方驚奇地發現——紅月要塞竟是雙城墻的結構。
有一道外城墻,而外城墻的內部還有一道內城墻。
內城墻的高度要比外城墻高上一些。
據緒方的目測,外城墻的高度在4.5米左右。
而內城墻的高度則在5.5米左右。
這種雙城墻的結構有2大好處。
一:進攻方得連續攻破兩道城墻才能拿下這座要塞。
二:防御方可以通過兩面城墻展開立體打擊。負責近戰的士兵站在外城墻上迎敵,弓箭手、火槍手等負責遠攻的士兵則站在比外城墻更高的內城墻上,對來襲的敵人進行俯射。
除了是雙城墻結構之外,紅月要塞還有一個很令人矚目的特點。
“吶。”阿町偏轉過頭,朝身旁的緒方低聲說道,“這紅月要塞的圍墻怎么這么奇怪呀?凹凹凸凸的。”
“啊……對、對呀,是很奇怪……”緒方隨意說了些什么,將阿町敷衍了過去后,繼續用錯愕的目光打量著紅月要塞那凹凹凸凸的城墻。
沒見過世面的阿町認不出這種城墻。
但身為穿越客的緒方倒是認得的。
緒方曾在某本書籍上看過對這種堡壘的介紹。
這種樣式的圍墻,是某種大名鼎鼎的堡壘的重要特色。
“棱堡……”緒方用只有至極才能聽清的音量低聲呢喃道。
棱堡——在西方用上火器后,應運而成出來的大殺器。
在火藥與火器傳入西方,西方進入火器時代后,城市攻防戰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接下來的一個短暫時期是進攻方的黃金年代。
老式的要塞,根本防御不了火器這種新型的武器。
一個接一個的要塞屈服于大炮的威力。
但西方人也不是笨蛋。
不過半個世紀一種新型的城防體系——棱堡就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了。
所謂的棱堡,其實質就是把城塞從一個凸多邊形變成一個凹多邊形。
這樣的改進,使得無論進攻城堡的任何一點,都會使攻擊方暴露給超過一個的棱堡面,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進行多重打擊。
簡單來說,就是進攻方不論向哪里進攻,都會遭到2到3個,甚至更多方向的同時打擊。
在棱堡誕生后,西方重新回到了“守城方占盡便宜,進攻方吃盡苦頭”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