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之后在得知那個攻擊了第一軍營寨的武士是那個緒方逸勢時,稻森竟瞬間有了種“原來如此,可以理解”以及“怪不得死傷如此慘重”的神奇想法……
“唉……”稻森長出了一口氣,“真是萬萬沒想到……那個緒方一刀齋竟然就在這蝦夷地中……”
“而我們竟然還在不知不覺中觸怒了他……”
“該死的……”
綜合目前已知的情報,不斷理清緒方一刀齋之所以會打進第一軍的營寨中的原因。
最上在第一軍遇襲的前一日,打傷了一個年輕女性,然后準備將女性帶走拷問。
接著……緒方一刀齋就來了,并且把最上的部隊打得潰不成軍。最上剛逃回營寨,緒方一刀齋就追了過來,然后強行攻進營寨中,一刀將最上斬殺。
將這些情報一整合,就能推斷出——緒方一刀齋就是為了復仇。
稻森猜測——那年輕女人肯定是對緒方一刀齋來說極為重要的人,要不然緒方一刀齋不會做出“單人闖營”這種這么瘋狂的事情。
從法理上來說——緒方這種打上門來尋仇的行為,是完全合法且被鼓勵的。
江戶幕府為了維系自己的逢見統治,大力吹捧內容已被扭曲的“武士道”。
江戶時代的“武士道”,其中一條核心要義就是要重視“名譽”勝過重視“生命”。
“報仇”是維護自身名譽、甚至存在意義本身的重要行為,所以在江戶時代發展出了十分詭異的“仇討文化”。
在江戶時代,“有仇不報”是一種被眾人所不齒的行為。社會彌漫著“有仇必報”的風氣。有冤仇而不進行仇討,則會受周圍人的嫌棄、鄙夷。
如果是武士不去以牙還牙,則還會受到諸如“被剝奪繼承家業的權力”等處罰。
關于如何報仇,還有著種種規定。比如:可以找人幫忙報仇,但將仇人殺死時,必須自己動手。
再比如:禁止重復報仇,也就是不可以對報仇成功者進行報復。
再再比如:肯定仇討的榮譽,但仇討仍舊會受到處罰。也就是說你報仇成功后,眾人會稱贊你,但你仍然會依“殺人罪”而受到處罰。
就是因為有這種詭異的仇討文化,緒方于一年半前犯下那震驚全國的弒主大罪時,仍有不少人稱贊他、尊敬他。
所以按照這詭異的“仇討文化”,緒方這種殺進營中報仇的行為,是值得肯定和贊揚的……
如果是其他人的軍隊遭到緒方一刀齋的攻擊,那稻森說不定會夸贊緒方一刀齋一聲,敬緒方一刀齋的勇氣。
然而問題是——遭到攻擊的部隊,是他的部隊……
“主帥!”
這時,某名將領朗聲大喊道。
這名將領是第二軍的將領,年紀大概20歲出頭,這名正值血氣方剛的年紀的將領,慷慨陳詞著。
“此事絕不能就這么算了!”
這年輕的將領剛想再說些什么,稻森搶先一步抬手,示意這他不必多言。
這年輕將領想說些什么,稻森猜得出來——無非就是跟他力陳緒方一刀齋這種擅闖他們的營地的行為多么地十惡不赦,然后請求稻森派兵追討緒方一刀齋。
“大家都稍安勿躁。”
稻森用平和的語氣說道。
“你們的心情,我都能理解。”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我亦是錐心泣血。”
“但大家可不能因小失大。為了一個緒方一刀齋而耽誤了大事。”
“我們此次發動一萬大軍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討平紅月要塞。”
“而不是來追討緒方一刀齋的。”
“我們現在不應本末倒置。”
“我們現在應先全力完成‘討平紅月要塞’的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