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耗羨歸公這一提議,皇上其實還是很有意思想要試一試的。
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吏治的問題,可是至少可以好轉,而且這對于百姓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只是,若是地方官再巧立名目,征納其它的稅務,這就又是一件麻煩事。
等到了后晌,皇上又派人將柳承恩給叫過來了。
這耗羨歸公的主意,原本就是柳承恩出的,如今將他叫過來,正好可以多問問。
“皇上所擔心的,無非就是地方官貪婪成性,再另立名目收稅。其實說到底,還是朝廷賦予了地方官太多的權利。”
皇上的眉峰微挑,聽著倒是很合心意。
“咱們大興,一般按每畝年納一斗,江南等地每畝年納三斗。兩稅之外,復有丁錢與徭役,這是原本就該著由百姓們承擔的。只是除此之外,很多地方還有名目繁多的田賦附加稅,主要的有頭子錢、義倉稅、農器稅、牛革筋角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市例錢等。只是這些錢該不該收,由誰收,都得再做商議。”
皇上聽明白了,柳承恩的目的從一開始就不是什么耗羨歸公,而是想要大力地改革稅制!
一直以來,這稅都是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上繳國庫,一部分則是入了地方的府庫。
前朝時還有分封制,一些藩王也都是以此有著大進項的。
而大興創立之后,便取消了這藩王制,就算是冊封了親王或者是公主郡主,他們的封地也只是負責將每年固定的食邑送到,而并不能直接插手封地內的政務,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能離開京城,還如何插手?
現在聽著柳承恩這意思,是可以把大部分的權利收回到了朝廷,而地方官在稅務上的權利被壓縮,可是俸祿又漲了,怎么看都像是給一巴掌再給一個甜棗吃。
不過,這可是一件大事,這稅權怎么收,收成什么地步,是先試行還是直接推行,這都是大事!
這可比那個耗羨歸公要難地多了。
“你再回去好好想想,等三天后再過來朕這里回話。”
“是,皇上。”
柳承恩其實早就想要動一動這稅制了。
自打他當上了這戶部尚書之后,對于大興的稅律其實就已經極其不滿了。
特別是看到了各地的各種苛捐雜稅,只覺得若是不能加以改善,那這大興也興盛不了多少年了。
他在這里扎了根,有了孩子,以后自然是有子孫要入朝為官的,就算是不能做官,也要在這里生活下去的。
就算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后代,也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大興衰落下去。
所以,這稅制改革,勢在必行。
柳承恩知道皇上器重他,也知道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那么自己以后是一定會入內閣的。
入了內閣,便相當于擁有了前朝丞相一般的權利,屆時他想做什么,自然就會比現在容易的多。
只是,柳承恩不想等到那么久以后了。
如今皇上雖然是年邁了些,可是身體卻還算是康健,最主要的是,他自己的資歷不夠,才剛剛三十歲,這么年輕進內閣,只怕是沒有哪一位能服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