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真是送上門來的生意!
但唐與柔還是很抗拒。
麻糬其實在這個時代有原型,名為麻糍,而且身體的原主人曾見宋茗偷吃過。
麻糍歷史悠久,從百越時代(相當于夏朝)就有人做了。反復捶打糯米,將它變成粘稠的膏狀物,再扮入糖或其他配料,蒸一下就好。若是講究的,還會裹上甜粉。
但她所知的配方畢竟多流傳了幾千年,材料更多,做工更復雜,口感自然更細致。光是材料就涉及糯米粉、小麥淀粉、粘米粉,還有不同的餡料和使用染色劑,需要花很大的精力和成本。
可畢竟只是個吃食,再貴也貴不到哪兒去。
而且這點心會增加很多飽腹感,而若是包在油紙里,做成高檔糕點讓人帶著走,時間一長沒及時吃,就會變硬,不比剛出爐來的軟糯。
種種困難一比較,這生意會比雅間賣酒更難做。
預料中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她婉拒道:“都有哥,大冬天的,食客一定想喝暖呼呼的湯。這麻薯被冷風一吹,凍成個鐵球,會磕掉人的牙!而且雅間客人已經有酒了,酒的利潤更高,這麻薯多了怕是會擠掉酒的利潤,總體不就賺得少了嗎?”
這個理由一說,卻讓全都有很詫異。
福滿樓經常會收些時令菜譜,或讓農婦來做菜,給食客吃個新鮮,可大多數人只顧自己賺銀子,哪里會考慮到福滿樓整體的收益?
這小丫頭竟和旁人不同,還會替他們著想,這大概也是東家欣賞這小丫頭的原因。
他沉默一下,才恍然道:“原來你真的只是給我吃的,我還以為……”
唐與柔揚眉,問:“以為什么?”
年輕掌柜笑道:“我當你想賣銀子,只吃了一個嘗味道,剩下的全給東家帶走了。”
唐與柔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全都有對她是真的好,竟還會幫她將這麻薯轉送給柳賈,真像個體貼的鄰家大哥!
可要是等柳賈回來了,讓她留在后廚當幫工,她也很頭疼。
她想要的是用最輕松的方式賺更多的錢,而不是一直跟這柳賈捆綁在一起。
其實這麻糬只是她做面筋的副產物。
幼娘和豆兒的營養對于他們的生長來說完全不夠。
雖然她已掙了很多銀子,但這銀子的大頭都供了房子,手上的活動資金并不多,但其實已能讓他們吃穿用度上過得很舒適了。
可兩個孩子很懂事,絲毫沒有成為小富翁的自覺,吃的還是黍米糊糊和面餅,連雞蛋都打算囤著和村里人換東西,日常里總要唐與柔勸著才舍得吃。
大概是富有的時間短,他們還沒適應有錢人的生活吧。
整天喝粥攝入的是淀粉類食物,只會增加肥胖和一時的力氣,時間久了就成了虛胖。面筋里有植物蛋白,雖然營養成分單調了點,總比整天喝粥來得強。
面筋做法很簡單,就是將小麥粉揉成面團,餳(醒)一會兒。無法參與面筋成型的淀粉會在水的作用下脫落,而植物蛋白卻不溶于水。反復洗幾次,一團面筋就被洗出來了。
捏成圓柱形狀,切片后揉點鹽巴,加入豬油和醬汁在釜里翻炒,一道醬炒面筋就出爐了!
這洗下來的淀粉不能浪費,靜止后將沉淀物收集起來,就是做這麻糬的一部分原料:小麥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