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柔急忙道:“不是的,我是要造陶磚!是紅色的那種磚頭。”
董仲運也困惑了,“陶磚?”指了指桌上盛水的一個陶壺,問,“你要用陶捏成磚塊?做什么用?”
唐與柔答:“造房子呀。”
董仲運茫然:“怎么造?用夯土堆起來?那屋頂呢?用茅草屋頂?那為何不用木頭的?好木材也很牢固結實,能幾十年不倒。這磚頭那么重,要是屋子塌了壓死了人,這可如何是好?”
“這……”唐與柔撓頭。
跟匠人的對話并沒能得到她想要的結果。
仔細回憶一下,好像只有燒柴的灶房、鐵匠用的大爐子才會用磚頭來疊。
而那種磚頭也不是她想做的陶磚,而是普通的石磚。
此前她以為能賣得出去的,只是某些花紋細膩好看的石磚而已。
她一路在長街上晃悠,一路沉思著匠人說的話。
怎么用磚頭造屋子?
她突然意識到一個關鍵所在。
并不是大家不愛用石頭造屋子,而是他們不會!
人們還沒有發明水泥啊!
現在用來堆城墻的是一種叫灰漿的東西。將石頭搗成粉,混入糯米、米漿之類的給攪拌起來。這東西就是能將豎排的石頭黏在一起,并不能承受懸空的力道。造石屋的時候,這種漿料是用來填補縫隙的。
古人似乎認為煅燒石頭很蠢,也從來沒人浪費這個火力去造水泥。
水泥怎么造來著……
她得花上時間琢磨一下。
既然這陶埏作坊還在策劃中,不如先用手上的銀子置辦些東西。
她路過了玉石作坊,問玉石匠訂了臺石磨,留下青萸村的地址,要求他們做好后送到村口來。
這石磨包括運送費,花了十兩多銀子。
“小丫頭可要給家里添個騾子?光有這石磨,誰來拉呀?”
說得在理!
可這石磨店里也不賣騾子啊。
不如問問村里,有沒有賣驢的。她訂的石磨小,小驢就能拉得動。
“我再想想!”
玉石匠殷切介紹道:“小丫頭若是去南長街,記得報上小老兒的名號。說不定還能給你便宜些!”
“謝謝老板!”
她又去了綢緞莊,訂做了三套衣服。
“老板,我需要訂做三身錦緞衣,都是給小孩子穿的。尺寸得比現在的大上一號,明年春天穿的。”
唐與柔先量了一下自己的尺寸,再比劃了妹妹和弟弟的高度。
他們三個都在長個子,這衣服只能往大了做。
相信以她的醫術,養一個冬天,就能將三人的身體調理到最健康的狀態,到時候身高都會蹭蹭蹭往上長。說不定這衣服還不夠穿呢。她順便買了塊綢緞,以后用來打補丁的。
這三套衣服得付八成訂金,剩下兩成等衣服到手后再付。
唐與柔大大方方地付了二十四余兩。
一旁的小廝不斷地偷瞄著她,目光不純。
唐與柔察覺到了他的不善目光,將銀子死死攥在掌心,匆匆離開綢緞莊,想去坐西市牛車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