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搖了搖頭,不糾結這個問題了,轉移話題道:“收回交趾是情理之中,不過,開發交趾和琉球是怎么回事,那邊不是蠻荒之地么,還能夠成為糧食基地?”
章惇笑道:“沒錯,那邊的確有一些問題,但其實也并非不好解決,只要做足準備,一樣是可以解決的。”
蘇軾皺眉道:“問題是,去哪里開發土地,成本太高了吧?”
章惇對蘇軾的說法是認可的,他說道:“成本上的確是高了不少,不過季默對此卻是有他的說法。”
“哦?怎么說?”
“季默的說法是,氣候不是變幻無常的,而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根據史書記載,夏商時候是一個天氣適宜的時期,在周朝的時候,天氣變冷,因為天氣變冷,糧食產量受影響,所以整個東周動蕩不安。
這個時期延續到了漢唐時候,天氣變得暖和濕潤起來,降雨增多,所以關中以及整個中原迎來大豐收年代,所以早就了漢唐盛世,不過到了唐末,因為天氣又再次變冷,所以產量再次變少,因此有了五代的動蕩,現在依然還是處于這個時期,而且還可能繼續更加糟糕,所以這些年中原地區不如江南。
因為北方降雨太少,所以經濟中心往江南轉移,以后經濟會繼續往南,直到濕潤暖和的天氣繼續回歸,但這個時間可能要千年的時間。
所以,南方是以后國家的戰略重點,江南會是經濟中心,而整個南方,包括廣南東西路、福建路這些極南的地方,就是國家開發的重點。
現在的交趾、琉球、瓊州已經不像是漢唐時候的蠻荒之地,而是已經接近漢唐時候的江南,雖然開發有些困難,但并非不可以開發了。”
章惇的一席話,讓蘇軾的腦海中閃電一般聯系起來讀過的史書,果然是按照這個趨勢來走的,他越想越是佩服:“季默果然就是季默,這樣的事情竟然也讓他總結出來規律了。”
章惇笑道:“嗯,所以現在大夏國的大戰略就是往南,再往南!等將大宋全數收回,大夏的重點就是開發南方,只要將南方開發起來,北方的憂患就微不足道了……”
說到這里,章惇搖搖頭:“……其實現在北方也已經不足為患了,長城已經收回,遼國已經勢弱,雖然季默還在擔心女真會成為下一個契丹,哈,即便是下一個契丹又如何,中原帝國崛起之時,總需要有一個北方的強敵作為注腳,比如漢朝時候的匈奴,比如唐朝時候的突厥,大夏朝或許也需要一個女真吧。”
蘇軾不由得悠然神往:“真好,真好啊,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漢家兒郎揚威草原之上!”
章惇看了蘇軾一眼道:“子瞻,這些年我們一直在聯系你,你為什么偏偏就是不愿來呢?”
蘇軾嘆息了一聲道:“宋朝雖然不好,但蘇某畢竟是宋人,怎么能夠棄他而去呢,我蘇家受仁宗、英宗、當今圣上之恩情如山高如海深,它再怎么不好,蘇某也不忍心離它而去啊。”
章惇呵呵一笑:“子瞻,你迂腐了,你看看,大夏的子民,安居樂業,可以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有田地可以耕種,而不用承擔沉重的賦稅,更不用承擔各種無理的攤派,除了一筆十五稅一的稅賦,其余所得都是自己的。
所以你現在看到的一切,都是人民自己的成果,所以他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即便是災年,他們也有一定的抗風險的能力,加上到時候國家稍微給與幫忙,就能夠擺脫出來。
大宋的人民過得是什么日子,難道你子瞻不知道么?
沉重的賦稅、地主鄉紳的剝削,讓人民根本透不過氣來,所謂的盛世,不過是士族、地主、豪紳們的盛世,與大部分的人民有什么關系,他們連活下去都十分的艱難,更別說什么幸福了。
子瞻,你的忠誠是對趙家人的,不是對整個天下人的。
季默曾今說過他的理想,他的理想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天地、生民、圣賢、萬世這四者在季默的眼中是平等的,不能因為關注了天地、圣賢、太平就委屈了生民,這是不對的。
宋朝是在剝削大部分人供養極少數的一部分人,這更是不對的,子瞻,莫要再誤入歧途了!”
說道后面,章惇已經有些當頭棒喝的意思了。
蘇軾眼神有些迷茫地看了看章惇,嘴巴張合,但沒有說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