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辯的解釋直達本質,得益于他一貫以來在戰略上的遠見,他的定調便再無人反對。
于是,對于北方地區的治理,就此定下來大方向。
關于這個大方向,有具體的兩個措施,一是在邊疆駐軍,二是建立邊疆經濟區,而基礎設施上則是以鐵路建設為中心,打造出鐵路沿線的經濟城市帶,用這城市帶將各個城市給連接起來,實現對這些地區有效統治。
在這些事情的討論之中,遼國皇帝耶律洪基大約已經被人忘記了,甚至都沒有人提出將其移交到長安城來,還是王韶見耶律洪基的日子不好過,將其送到長安城來,才有人意識到原來大遼皇帝耶律洪基還活著呢。
耶律洪基還活著,可是大遼已經亡了,即便遼國皇帝依然還在,但朝廷卻是已經崩潰。
遼國官員,尤其是漢族官員,已經紛紛投降大夏,積極投身于王韶對北方地區的安撫之中,倒也讓王韶的安撫有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歐陽辯對于耶律洪基的到來還是頗為欣慰的,因為年會的時候,跳舞的人又多了一個嘛。
當然啦,對于這些亡國的君主,歐陽辯并不會苛待,給了田地宅邸供養起來,然后在一些節慶的時候作為吉祥物出場,這是大國該有顏面,少了就少了體面了。
耶律洪基的倒是比趙頊適應得更快一些,因為后面這幾年,他被女真打得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若是被女真俘虜,恐怕錦衣玉食是沒有的,吃屎倒是真的,但到了大夏這邊,雖然遠遠不如當皇帝的時候,但有吃有喝,還有豐富的精神文明生活,也圓了他一輩子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個中國人。
耶律洪基到來之后,打聽到大夏朝廷對于這些亡國之君的自由度相當高,雖然也有人監測著他們,但只要不太頻繁接觸敏感人物,他們的生活就不會被打擾,對于這樣的生活,耶律洪基實在是太喜歡了。
對于那些大夏官員他不怎么接觸,但是趙頊、李秉常、李乾德這些亡國之君卻是可以來往的,耶律洪基經常找他們,不過他們之間也有不太和諧的。
李秉常是大夏官員,他雖然也會與他們接觸,但明顯還是有界限感。
趙頊和李乾德沒有界限感,但耶律洪基更愿意與趙頊接觸,至于李乾德……嘿,小小一個交趾國王,有什么資格與我這大國亡國君主平起平坐?
至于李乾德對于耶律洪基的排斥是能夠感受得到的,在憤怒的同時,也有一些不屑——呵,一個野蠻人的后代,也敢與我這中華苗裔齜牙?
是的,在李乾德眼中看來,遼國雖然學習漢文化,但漢文化學得最好的還得是他們越李朝啊,什么遼國、西夏、高麗,統統不如越李朝!
至于趙頊對這幾位的看法,雖然不說話,但到了自己的宅邸里,卻是鄙夷那幾位都是昏庸之主,但想到自己同樣的境地,不免感覺不公而落淚。
歐陽辯不知道他聚集起來的亡國之君微信群里面已經開始內卷起來了,但他還想繼續讓更多的人內卷起來,這一次他看中的是吐蕃諸部。
吐蕃已經不是唐朝時候的吐蕃了。
755年唐朝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從長安逃到四川,由于唐朝抽調大量對付吐蕃的軍隊去平亂,使得西部防務空虛,吐蕃趁機占領了隴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區。
而這就是吐蕃最后的鼎盛時期了。
在赤松德贊在位的時期,吐蕃王朝的轄地大大擴張,東面與大唐大體上以隴山為界,北到寧夏賀蘭山,南面以南詔為屬國,790年后吐蕃占據北庭、安西,數十年后吐蕃失去北庭、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