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藏文史籍記載,吐蕃還一度推進到喜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頻繁的戰爭削弱了吐蕃的國力,唐朝將領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
進入9世紀以后,吐蕃開始由盛轉衰,不能再向外擴張。
821年,吐蕃贊普可黎可足派專使到唐朝請求會盟,締結友好盟約。
隆重的會盟儀式先后在唐都長安和邏些舉行,盟文強調要永遠和好相處。
823年,在拉薩建立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屹立在大昭寺前,成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珍貴物證。
8世紀末葉以后,吐蕃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趨激化。王室內部互相爭奪,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將領之間又發生混戰,給人民帶來了更大的災難。
達瑪死后,由于他的兩個兒子,即大王妃抱養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歐松之間的爭立,大臣們分成兩派,從此吐蕃王室分成兩支,連年混戰。
吐蕃在各地的將領也擁兵稱雄,彼此爭立,過去一些歸屬吐蕃的部落也相繼脫離吐蕃的管轄。
緊接著一場奴隸平民大起義爆發,席卷了整個西藏地區,吐蕃王朝在這樣的局勢下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崩潰了。
大宋開國不久,吐蕃的一個部落首領的后裔唃廝啰在以邈川,青唐為中心的青海省湟水流域建立了政權,這是當時以吐蕃、羌為主體的一個地方封建政權。
唃廝啰多次遣使向宋朝皇帝納貢,并乞官職。西元1032年,宋仁宗封唃廝啰為“寧遠大將軍,愛州團練使“,并給以優厚的俸祿。
西元1041年,大宋皇又封唃廝啰為”檢校太保充保順,河西等軍節度使“。
此后,唃廝啰的子孫繼承人董氈、阿里骨、瞎征、隴等,世代均由大宋封官任職。
唃廝啰部統治地區,隸屬于北宋全國二十六路中的秦鳳路。
到西元1116年,唃廝啰部地區全部改為宋朝的郡縣。
此外,宋真宗皇帝還于西元1001年年加封涼州藏族六谷部首領潘羅支為“鹽州防御使兼靈州西面都巡檢使”的官職。
從西元11世紀開始,大宋向河西走廊等地的藏族部落撥發弓箭及其它武器,并招募藏族弓箭手,在藏人中建立類似大宋民兵的軍事體制,以共同防御西夏人的入犯及襲擾。
之前王韶在今甘肅臨夏,臨洮一帶大量開拓土地,招納30多萬藏人從事墾種。
之后大夏占領陜西六路之后,這些藏人跟著投了西夏,但這只是邊緣地區,更里面的依然還有大部的部落占領著吐蕃的大部份區域,而且不肯向大夏投降。
現在這些部族倒是無法對大夏產生威脅,但這塊土地不收回,始終是個隱患,沒有高原的屏障,敵人隨時可以從這里居高臨下攻擊,對于形成一個整體的華夏戰略防御圈非常不利,所以這個地方必須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