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扶持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雄心勃勃的野心,正面對悍傳統的敵人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拿破侖三世,令其不得不流亡英國,法國第三帝國因此而徹底瓦解,德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國皇帝,從此開啟歐陸五強爭霸的格局。
這五強是德國,法國,沙俄,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有人說,德國的崛起源自于威廉一世的雄才謀略,源于鐵血宰相俾斯麥令人驚艷的合縱聯橫,源于德**事領袖的杰出才能,源于傳統的日耳曼容克軍事貴族出色表現。
誠然如此,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為了得到英國人的支持,完成德國統一大業,德皇威廉一世為王儲腓特烈·威廉·尼古拉斯·卡爾迎娶了英國維多利亞長公主,英德雙方關系從此進入蜜月期。
普法戰爭勝利的結果,在1859年就已經注定。
可憐的拿破侖三世如何能夠經受得住英國和德國人聯手毒打,更何況英國人利用歐洲對拿破侖王朝輝煌時代的恐懼,拉攏了一大票小弟加油助威。
隱藏在幕后的大不列顛帝國縱容和支持才是最大的決定性因素,巧用四兩撥千斤的手段,造成法德兩國水火不容的歐陸局勢,完成了大陸平衡政策所想要的結果。
時間進入19世紀后期
德皇威廉一世統一了德國部分傳統疆域,再次擴張的企圖被無情打斷了。
為什么?
因為英國人不同意,現在日益強盛的德國,成為英國人敲打的新目標,“歐洲攪屎棍”的外號可不是玩兒的,沒有人敢忽略英國人的意見,德皇威廉一世也不行。
世界和歐洲的秩序由英國人主導,不能夠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就無法透徹了解歐洲普法戰爭之后的格局,只能浮于表面。
因此作出的決策往往會南轅北轍,產生致命性的錯誤。
十九世紀是屬于英國人的時代,在進入世紀末以后,仍然無人敢質疑這一點。
眼看著徹底統一德國傳統疆域的偉大理想陷于泡影,德皇威廉一世的郁悶和憤恨可想而知,在歐洲到處給英國人找麻煩也就順理成章,造成目前整個歐陸四處烽火的局面。
英國人在四處忙于撲火的同時,開始各種小動作敲打德國,這讓兩國的關系迅速的冷卻下來,也讓德國徹底統一德語區的夢想,始終停留在夢想階段。
這時候就能看到德國人原形畢露,偉大的威廉一世束手無策,鐵血宰相俾斯麥只能望洋興嘆,好戰的容克軍事貴族再也不能占領哪怕一英里的土地。
英國人已經開始扶持法國人,荷蘭人,丹麥人,甚至剛剛被英國毒打過的沙俄一起,對新生的德意志帝國產生巨大威脅。
環顧周圍,竟然全都是含有隆重敵意的對手,面對可能的圍毆,德國縱然全身都是鐵,又能打得了幾根釘?
來自大不列顛傳達的訊息非常明確;
敢妄動一下,就打得你生活不能自理。
這也是德國自普法戰爭之后,再也不發動對外戰爭的真正原因,哪怕是混亂的巴爾干半島地區垂手可得,在奧地利德語區擁有廣泛支持,能夠輕易的從腐朽的奧匈帝國割下一大塊肉,德國依然老老實實的守著現有地盤。
因為德皇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都清楚知道,真正引發大不列顛的怒火,德意志民族的崛起復興之路就將被徹底打斷,他們賭不起也輸不起,更不敢嘗試。
李福壽的歐陸之行深刻感受到了這一點,占據世界三分之一陸地面積的日不落帝國,正處于輝煌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