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咱們不著急。”
“格倫-約翰遜教授的意思是透過倫敦上流社會強力人士,直截了當的提出交易請求,等到事情有了眉目再前往里斯本,那些葡萄牙人很難纏,但畢竟對倫敦還懷有一絲敬畏。”
“呵呵……英國佬的面子可是不好駁的。”
李福壽深有感觸的說了一句,格倫-約翰遜教授是地道的英格蘭人,深諳歐洲人的心理,用他去解決類似問題比華裔官員強得多,也得力的多。
他做事一向不看重過程,只看重結果。
赴歐代表團是一個綜合性的代表團,李福壽看中的唐紹儀也在代表團中,還有幾名才能非常出色的秘書同行,此行任務中不單純是非洲議題和與里斯本的交易,他們還將近距離觀察“柏林會議”進程,觀察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在歐洲令人目眩神迷的外交表演,從中學到有益的養分并迅速成長起來,成為昆士蘭外事中堅力量。
不管軍事政治還是外交方面,李福壽的手上沒有現成的得力人才可以使用,完全要靠自己一手一腳悉心培養。
他能夠做的就是創造最好的培養條件,所謂師傅引進們,修行在個人。
唐紹儀在新加坡和談中就表現出了極高的外交天賦,尤其是語言溝通能力特別出眾,引起了海峽總督府相關方面的關注。
和談的成功,固然離不開軍事上的壓倒性優勢,但是談判桌上的唇槍舌劍亦功不可沒,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外交是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的延續,這一套大英帝國官員玩得溜熟,是最好的老師。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也是個中高手,他最擅長的是“借勢”,表演在三個雞蛋上跳舞的絕技。
從歐洲傳來的消息表明;
利奧波德利用各大國都想染指剛果,相持不下的局面,通過各種外交手段,力促柏林會議最后同意成立“剛果自由邦”,并同意利奧波德作為該邦的元首。
相比較傳統的殖民大國法蘭西,歐洲各國更能接受剛果河流域掌控在弱小的比利時王國手中。
在這一點上
德國,美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尤其堅定,英國正在猶豫著是否同意利奧波德方案,雙方私下里進行了一系列緊密磋商,至于英國得到什么承諾就不得而知了。
根據近日《泰晤士報》報道;
英國殖民地大臣格列佛勛爵先生公開表示,“也許剛果河流域掌握在比利時人的手上,是個不算太壞也不是太好的結果。”
這是否意味著英國從原有立場退縮,雙方達成了某些秘密協定或者利益交換,成為歐洲各國關注的焦點云云……
從表面上看
利奧波德一世承諾,若是比利時獲得“剛果自由邦”領土主權,將分別與有關國家簽訂協定,承認其在剛果的“主權”。
若根據這個決議,法國將被迫把馬萊博湖左岸讓給比利時,葡萄牙則放棄了對剛果河口北岸的要求,以換取法蘭西的支持。
在此重大問題上
歐美各國正在進行一系列桌下交易,外交特使穿梭往來,傳達最新的妥協方案和進一步探討合作,上演了一幕沒有非洲人參與的外交大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