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鎮面向布里斯班河,紅河谷的旅客航線也是熱門航線,三地間人流往來頻繁,為此開通了專門運輸旅客的客輪航線。
有熱門航線必然就有冷門航線,青島鎮經伯恩斯繼續向北至達爾文,向南至悉尼和墨爾本航線都是冷門航線,前者是因為貨運量和旅客量稀少,后者則是因為南北方關系冰凍造成的。
在冷門航線上,一般采取人貨混裝的方式,滿足基本的出行需求,至于舒適度就不要強求了,肯定沒有專門的客船條件好,而且航班少,動輒十天半個月只有一趟船。
青島鎮還開通了往來于天樞市和三馬林達的航線,輸出優質煤炭,食品添加劑和化學肥料,輸入糧食,煙草,香料,竹木制品和各種當地特產,豐富區域間貿易關系。
這一切,都是社會上自發形成的貿易渠道,不但帶動了青島鎮的飛速發展,而且盤活了整個區域間經濟。
領地的擴大,同樣帶來了市場的擴大。
蘭芳國在國際聯軍介入之后,形勢迅速穩定下來,伴隨著一系列有力措施的發布,社會民心安定,人民回歸正常的和平生活。
來自松江市,北侖市,布里斯班市,紅河谷市,青島鎮,天樞市,三馬林達市和塞穆達的近海航線陸續開通,將東萬律與昆士蘭領地內的各個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
物資和人員往來頻繁,經濟聯系日漸緊密。
來自昆士蘭的管理階層深入城市鄉村,在取得第一手詳盡資料之后,開始進行了極具針對性的歸村并鎮工作,以加強對往昔松散社會管控,令其走上有序發展軌道。
這其中也發生過吵鬧,辱罵和反抗,然后被迅速嚴厲鎮壓下去。
沒有時間浪費在說教上,蘭芳國必須迅速恢復工農業生產,這是當前的首要大事。
按照政策規定;
蘭芳國不論是華夏血裔也好,當地歸附土著也好,只要是無地農民都可以分得不超過2英畝土地,與新近喬遷而來的華夏移民混居一村,數十個村社合并為鎮,由昆士蘭派遣的行政官員管理,一切規章制度全部遵循昆士蘭體制,原有的徹底廢除。
原有的歸附土著部落全部打散,華人聚居村落全部打散,新的村落與來自大陸的華夏移民混居而成,這將進一步強化民族融合進程,推動社會進入全華裔民族構成。
很多部隊退役士兵落戶蘭芳國,他們的功勛田同樣可以在這里兌現,這些曾經為昆士蘭流過血的士兵們成為村鎮骨干,代替了原來的部落長老成為本村的話事人。
從雛鷹學校畢業的年輕學生滿懷熱情,他們進入村鎮中擔任警察,民政助理,基層稅務官員或者小學老師,鄉村干部,協助更有經驗的基層拓殖管理者組成嚴密的社會管理體系,將這片土地牢牢地掌控在手中。
這個年代的土著部落沒有什么民族意識,只要大家居住在一個村子里,日子久了,打招呼的話肯定能聽得懂,簡單的交流也沒問題。
等到小孩子上了華文學校,戶籍本上登記上漢族,給自己取一個華人名字,那么就變成了地道的漢人。
把春節作為最隆重的節日慶祝,在中秋節的時候思念遠方的親人,清明節的時候祭奠祖先,學著燒炒肥腸炒雞丁,閑來灌兩口老白干,端午節的時候包粽子,當地土著一代人之后一切都OK。
天朝上國的華夏文明在南洋地區具有無可比擬的先進性,備受尊崇。起立坐臥都有規矩,尊老愛幼,尊師重道,長幼傳承有序,那是丁點兒也不能亂的。
如此先進的文化侵入,南洋地區的土著部落根本沒有半點抵抗力,只能乖乖舉雙手投降。
昆士蘭強行混居的舉措,進一步加快了這一同化進程。
政策規定;
蘭芳國所有學校只能教授國文正音,兼修英文,數學,歷史和地理,所有地方語言一概不得在學校教授,這也包括土著語言,這與昆士蘭各地的政策一致。
報刊雜志書籍,課本同樣如此,必須采用國文正音刊印,昆士蘭州對文化傳播采取鼓勵的態度,私人報社書局成立的手續很簡單,但是違反規定的后果極其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