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
憑借巴厘巴板油田雄厚的石油資源,年產石油500余萬桶,大洋王國一舉摘掉了貧油的帽子,搖身一變成為石油凈出口國,澳洲聯合石油公司迅速崛起為世界級大石油公司,不但滿足了國內旺盛的油氣資源需求,而且可以大量出口供應遠東地區和東南亞。
李福壽此次視察婆羅洲,巴厘巴板的石油產業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發展與石油相關的石油化工和深加工科技,將會成為今后的重點方向。
政府計劃通過石油化工產業,帶動東加里曼丹省及周邊地區工業發展,成為引領性的支柱行業。
這一規劃方案已經在議會得到通過,巴厘巴板油田將會聯合各高等院校進行科技攻關,并且引進國外先進石油化工技術,在石油生產和深加工領域深耕細作,進一步發揮資源優勢產業能力。
李福壽對此極為重視,親自帶領專家和政府高層前來調研,按計劃明天就將啟程,順著三馬林達向南120公里寬闊而平坦的柏油馬路,直接抵達巴厘巴板。
如此大費周章,就在于石油化工行業可以彌補大洋王國缺失的工業門類,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發展,重要性無論怎樣形容都不為過。
話回正題
神州大地這種單方面的賣方市場,造成了油料昂貴和短缺。當時不僅汽油價格昂貴,使擁有澳洲產的汽車成為了王公貴族才能有的奢侈行為,就連晚上點燈用的煤油,那也是普通老百姓很大的一塊負擔。
華夏歷史上
在煤油燈進入以前,傳統照明主要使用植物油,再加上棉線捻成的燈芯。
這種燈亮度很差,即所謂的“一燈如豆”,極其鮮明地表述了植物油燈的特點,光線昏暗,使用時需要經常剪去燒焦的燈芯,用起來非常麻煩。
1861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廷被迫開放五口通商,煤油燈迅速進入神洲,當時是專供租界照明。
其后洋人采用傾銷的辦法,迅速搶占了大陸的夜間照明用油市場。
那時候的洋煤油非常便宜,1879年在漢口,茶油每擔5兩6錢,大麻油每擔5兩4錢,而洋煤油每擔僅為2兩8錢,一擔國產油能買兩擔洋油。
菜籽油的價格大約是120文一斤,而煤油只要65文一斤,洋人用國產油一半的價格傾銷。
為了更方便地向老百姓推銷煤油,美孚石油公司還開發了一種帶有玻璃燈罩的罐式煤油燈,任何人只要購買美孚公司的煤油,就免費配送一盞高檔玻璃罩煤油燈。
這種低價銷售甚至送贈品,然后讓你買他的消耗品的套路,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美資洋行就通過層層代理,將銷售網絡一直鋪到華夏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而洋行的服務,那也是一等一的,在亞細亞集團當時內部發行的《石油手冊》中規定:
只要是能帶來生意的客人,哪怕是窮鄉僻壤的火燭小店,洋行也要求自己的雇員降尊紆貴,“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以免有傷他們的感情”。
而這種極大力度的低價傾銷、再加上贈送煤油燈的組合拳,根本不是清末老百姓能接得住的。
不久以后,洋煤油就把華夏傳統植物油打出了市場。
在1863年,煤油輸入量為2100加侖(1加侖等于3.7854升),1886年增長為2300萬加侖,23年的時間里增長了1.1萬倍,規模極其可觀。
1893年,僅煤油一項輸入量就達到1億加侖,1895年末達到1.77億加侖,煤油完全統治了市場,滿清超級巨大的人口規模,顯示出對洋油的旺盛購買力,其中蘊含著無限商機。
在1882—1883年鎮江的商務報告里曾經提到:“在各條約口岸周圍相當大的區域內已經普遍使用煤油了……每個村莊都有廉價的煤油燈”。
1886年的商務報告中更是說到:
“過去天黑就停工的行業現在有許多在夜間也工作了,窮苦的讀書人也能在夜間燃點煤油燈……鞋匠、磨工、裁縫和木匠,在夜間全都使用油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