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聯合石油公司在1890年正式進入遠東煤油市場,依托著“廣濟堂”遍及華夏大陸的機構和影響力,雛鷹慈善學校的金字招牌,以極其迅猛的速度擴張,成為嶄露頭角的新興勢力代表。
1895年末,澳州聯合石油公司向遠東大陸出口煤油3900萬加侖,大約占據市場的23%。
而到了1895年末,由于美方在廣州事件中的拙劣表現,擼起袖子直接干涉滿清朝內政,招致各地方大員的不滿,市場不同程度的受到影響。
美孚公司的石油份額從原本占據過半,1895年8600萬加侖規模,急劇縮水到1896年銷售4000萬加侖水平,大量貨物堆積在廣州,滬海,武漢碼頭難以外運。
裝運煤油的遠洋船無法卸貨,只能長期的停泊在海灣里焦急等待,簡直令美孚公司急得跳腳。
美孚公司的市場空白被澳洲聯合石油公司和英荷皇家殼牌公司瓜分,在1896年度,澳洲聯合石油公司出口大陸煤油達6950萬加侖,市場份額劇增了170%。
英荷皇家殼牌公司從上一年度5200萬加侖,急劇增長到7200萬加侖,市場份額劇增40%。
由此,三大石油公司重新排列。
英荷皇家殼牌公司以7200萬加侖排名第一,澳洲聯合石油公司以6950萬加侖排名第二,原本的市場領頭羊美孚公司,以4000萬加侖屈居第三。
經歷最初30多年廉價培育市場,壟斷市場的三大石油公司正陸續提高售價,收割豐厚利潤,五口通商碼頭煤油價格年年抬升,尋常老百姓除了吃的穿的,剩下的錢也只能買幾斤煤油。
貧苦人家煤油燈也點不起,到了晚間只能早早的摸黑上床。
值此關鍵時期
美孚公司從市場領頭羊的地位急劇墜落,并不是因為公司自身經營的問題,而是美方公使瞎搗亂,到處胡亂插手引起清廷地方督撫大員的不滿,后果自然可以想見。
世紀末的神州大陸情況非常復雜,人心各異,以漢族大臣為主導的地方督撫大員并非全都是滿清忠臣,自甲午戰爭慘敗后朝廷威望盡失,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
有兩廣總督府這樣的出頭鳥挑戰朝廷權威,大家樂見其成,不動聲色的袖手旁觀就是了,哪里需要你美國佬上躥下跳表現?
腦袋有病吧……是不是?
皇帝不急太監急,這里有你什么事兒?
說實話
在如今神州大陸
花旗國的影響力和存在感相當低,不僅遠遜于歐陸諸強國,也低于沙俄,大洋王國,扶桑等國,即便是洋務派大臣,也僅僅知道這是一個商人的國度,在遙遠的太平洋對岸,其他一概不知。
其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很小很小。
所以,清朝地方督撫大員的反感,直接導致美孚公司經營舉步維艱。
原本占據煤油市場1/3的兩廣,云南,福建等地,美孚公司出產的煤油基本上銷售不出去,洋行人員受到格外關照,很多背景深、路子野的華人大班紛紛辭職,跳槽澳洲聯合石油公司。
在江浙及兩湖地區,美孚公司煤油銷售嚴重受阻,市場迅速被其他兩大公司占領。
您說說,這樣的結果,怎么不讓美孚公司高層急得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