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已經是第幾家被收購的花旗國汽車廠牌了?
對了,去年福特汽車公司被收購了,哦……那只是一個年產幾十輛汽車的小作坊,沒什么值得惋惜的。
大眾汽車公司僅僅花了17.6萬美元就把他收入囊中,然后貼上福特品牌北美大肆銷售,如今已成為排行前列的轎車品牌。
澳洲汽車產品在奉行自由經濟的英美等國攻城略地,并且大廝兼并頭部汽車企業,以此消滅潛在的競爭對手,將其扼殺在萌芽之中。
這一套策略在法德意等國受到了嚴重阻礙,相比較英美竭力推行的自由貿易政策,法德意等國關稅壁壘重重,對本國成長中的機械企業保護力度大,很難收入囊中。
即便如此,也對上述歐洲各國汽車市場造成嚴重沖擊。
預計在1904年,隨著汽車流水線新技術的推行,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澳洲生產的汽車將會在上一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還多,達到年產近9萬輛的規模。
針對這一重大科技創新,經濟部和工業部聯合發文,通過政策引導國內各行業廣泛推廣生產流水線,這對機械設備行業而言,是一次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
寶馬汽車廠董事長弗雷德里希-史密特先生因此革命性的創新獲得皇室高度表彰,陛下親自授予其從男爵貴族(終身貴族),“帝國優秀企業家”稱號,獎賞皇冠牌轎車一輛,占地30英畝莊園一座,獎金1萬金洋以資鼓勵。
榜樣的作用是無限的,在政府號召和政策鼓勵下,帝國各行各業開展了“工業流水線化改造”,范圍波及制造業,食品加工業和其他相關產業,實行了一次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改造。
發生在澳洲的這些變化,并沒有第一時間傳遞歐美各國。
對于驕傲的各國列強而言,“眼高于頂”是最形象的比喻,不吃到大虧、不撞到南墻是不會改變的。
腐朽落后而孱弱的滿清國更加深了他們的這一刻板印象,無意無意的對華裔看低了一分。
日俄兩國在東北三省打生打死的時候,大洋帝國抓住發展契機,迎來了又一輪經濟發展黃金時代,風景這邊獨好。
歷時三年多的第二次布爾戰爭讓英國大傷元氣,僅直接的戰爭經費支出就超過2.4億英鎊,這比原來歷史上要多一些。
究其原因
是莫桑比克南部邊界猖獗的走私,為布爾游擊隊持續輸血,讓英國和大洋王國都疲于應付,倫敦的損失是切切實實,簡直惱羞成怒。
大洋王國對此也祭起了屠刀,對邊境走私團伙實施嚴厲打擊。
僅僅絞死的犯罪分子就有370余人,投入苦役營中更是多達2100余人,這里有白人,也有華人,當然大部分是行險致富的華裔,帝國對此絕不手軟,通過雷霆手段狠狠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
可惜為時已晚,在戰爭末期并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好處切切實實地落到莫桑比克一方的手中,許多膽大包天的華人通過走私發了大財,一夜暴富起來。
歸根到底,布爾人不缺黃金也不缺鉆石,在戰爭困難時期,為了購買物資持續將戰爭打下去,那真是把家底都掀出來了。
您說說,能不發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