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1905年初,距離1876年穿越重生已經第29個年頭,距離大洋帝國建立已經第15個年頭,如今回首往事,感慨頗多。
當年第一次踏上布里斯班碼頭,李福壽年僅16歲,還是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在澳洲這片廣袤土地上經過近30年的奮斗,度過了輝煌的青年時期,今已人至中年。
他長身玉立,目光深邃的透過高大的拱形窗戶,俯瞰山下遠遠鋪陳到天際的紅河谷大都市,眼神中帶著欣慰之色,凝立良久。
經過29年的發展,大洋帝國如今擁有6000萬人口,這其中,第一代來自北方大陸的華裔移民差不多有4000萬人,構成了帝國的主流族群唐族,其他的人口是在澳洲本土及海外州新出生的人口,屬于移民第二代。
這樣算下來,差不多一年100多萬移民的樣子,早期人數少一些,中后期人數多一些,平均一年移民130萬人左右。
這樣的數字
并沒有對龐大的大清帝國人口增長帶來多大的影響,相比原來歷史時空,在頻繁自然災害中死亡的災民大大減少,溺嬰現象大大減少,人口矛盾相對緩和一點,僅此而已。
進入20世紀初
大清國依然以四萬萬五千萬人口位居世界第一,29年中移民澳洲的4000萬人,就像一顆小石子丟入池塘里,沒有濺起些許微瀾。
相比較傳統而保守的第一代移民,第二代移民對帝國中西包容的文化接受程度更高,歸屬感更強,文化程度也高的多,識字率達到9成以上。
普遍提高的識字率,極大的增強了帝國人口素質,也是近年來工業和科技成就如雨后春筍般出現的雄厚基礎,厚積而薄發。
隨著時間的推移
以李孝祖,段長江為代表的移民第二代陸續進入青年期,呱呱墜地的移民第3代逐漸成為主流,代表著未來的希望。
有鑒于教育提高人口素質的重要性,范仲齋首相第2任期內,全力推廣的三大政策,除了“美麗新農村運動”,“全民醫療制度”這兩大政績外,還計劃將“五年制義務教育”提升到“八年制義務教育”水平。
美麗新農村運動占據的政府開支并不多,大多用于興建鄉村道路,給予農戶沼氣池補貼,修建一些垃圾收集站,花不了多少錢。
全民醫療制度同樣如此,重點在每個村鎮設立衛生站,派遣醫學院畢業生進入村鎮衛生站工作,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
這些衛生醫療服務都不是免費的,只能說具有公益性質,最起碼要維持衛生站的辦公開支,運行開支以及人員開支,這些村鎮衛生站少則一二人,多則一二十人。
政府方面對偏遠衛生站有一定的補貼,絕大部分衛生站要求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獨立經營,允許個人承包,行成遍及全國的基本醫療衛生網絡。
這與“美麗新農村運動”相輔相成,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創建衛生環境,提高全民壽命和幸福感,讓人們切切實實感受到發展的紅利。
在教育領域
大洋帝國的中小學校分為三類,以公立學校為主,私人貴族學校和慈善學校為輔,在總計6000多座中小學校中,僅慈善學校就有1100多座,含皇室捐助的769座,教會學校238座,社會善心人士捐助的107座,成為基本教育的有力組成部分,基本能夠實現全民教育的目標。
考慮到八年基本義務教育需要投入更多資源,為此,政府支出方面將會重點向教育傾斜,將占據政府開支總額的近10%,以推進全民教育政策。
相比較而言
軍事開支在政府支出中只占據不到8%的比例,在國民經濟總量中占據0.717%,連1%的比例都不到。
說明大洋帝國是以經濟建設為主的社會,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全力發展工業與科技,而沒有如同扶桑國一樣,把一半以上的政府開支拿出來窮兵黷武,支持陸海兩軍瘋狂發展準備,參與遠東爭霸。
在重大歷史關頭,李福壽保持了戰略的冷靜性,選擇了最合理的策略以避免與倫敦徹底決裂。
事實證明,這是一項極為英明的戰略決策。